利用制冷催化剂制冰
可以制作简单的硝石过滤装置,带冰块开始融化之时,把硝石拿出来,放到太阳下晒干继续使用。当硝石放入大木桶里,且量足够多,便会快速出现结冰情况。
另外周围温度会随之降低,小木桶里面的冰块最先降低到零度以下。由于大木桶里面的温度较低,地窖的温度也会维持到零下几度,无论是对结冰,还是保护冰块都十分有利。
扩展资料:
一般古代每次硝石更换时间为十天,皇家使用的可以做到半个月更换一次,其成本并不高。冰块能否存放时间长,主要在地窖的选择,温度越低,硝石制冷容器的硝石更换时间周期就会越长。
古人藏冰,主要目的就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宫廷夏季会在设宴时用冰,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天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都要饮冰酒。
除此之外唐代,杨国忠得势的时候,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围于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都还要穿薄棉衣,效果和空调是一样的。
如何用硝石制作冰块?在奴隶时代中国人已经发现,硝石遇水会吸收水中的热,使水变冷,甚至出现结冰的情况。从古到今,中国古代的冰块来源于三种方式,一种是硝石结冰,第二种冬天未有消融的冰块放入地窖储存,第三种冬天储存的寒冰。
硝石制作冰块的方法十分简单,下面介绍下简单的步骤:
第一,购买大量硝石,至少十斤左右。只有足够的制冷催化剂,才能够把温度降到足够低,维持零下几度时间更长。
第二、寻找一个温度较低的地方。一般我们夏天在室内结冰,时间维持较短,很不适合冰块的保存。所以,古代为了使冰块保存的更长时间,往往需要一个地窖,温度在4度左右,甚至更低。
第三,将要结冰的水放在大木桶里。小木桶一定要随时可以拿出来,为了方便大木桶运输和晒开硝石,我们可以制作简单的硝石过滤装置,带冰块开始融化之时,把硝石拿出来,放到太阳下晒干继续使用。
第四、向大木桶里面放入水,其量一定要自我掌握。因为水太多,太少都不利于对冰的温度维护,和硝石的消耗量掌握。当硝石放入大木桶里,且量足够多,便会快速出现结冰情况。这是周围温度也会随之降低,小木桶里面的冰块最先降低到零度以下。由于大木桶里面的温度较低,地窖的温度也会维持到零下几度,无论是对结冰,还是保护冰块都十分有利。一般古代每次硝石更换时间为十天,皇家使用的可以做到半个月更换一次,其成本并不高。冰块能否存放时间长,主要在地窖的选择,温度越低,硝石制冷容器的硝石更换时间周期就会越长。
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直接买硝酸钙就行,药店的不知道成分是否一样,否则也可以.
可以重复使用. 晒干就可以,在化学用品店就有,或者你到药店买硝石回来试试.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既而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水降温到结冰,自此,便有夏天制冰之法。以后买卖人逐渐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日益繁多,商家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
十分相似,换言之,也就是当代冰淇淋乃至哈根达斯的鼻祖。
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把这种冰淇淋的制造方法带回了意大利,后又传至法国。卡特琳皇后的一位私人厨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掺入奶油、牛奶、香料的半固体冰淇淋并刻上花纹,这种甜品大受贵族阶层欢迎并迅速流传开来,而后日新月异,发展成现在品牌繁多的冰淇淋。不过无论如何,没有宋代的“冰酪”,就没有今天的哈根达斯。
其实勤劳智慧的汉族人民,早在商代,就有冬天藏纳冰块于冰窖之中夏天取用的风俗。周代,官府设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称为“凌人”,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关于此,《诗经》、《魏志》、《宋朝会要》中皆有记载。北方地区冬令藏冰,次年夏令取出,由官府颁赐臣下,称为“颁冰”,“赐冰”,此俗为古代政令中重要的一项。民间亦市卖,有聪明者用刨子把冰刨成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是很受欢迎的消暑食品。
真正实现人工制冰始于唐代。当时长安街头已有出售冰制冷饮和冷食的商贩;南宋时,制冰技术日益成熟,汉族人民已经掌握用硝石放入冰水作为致冷剂,以奶为原料,边搅拌边冷凝,而后加入各种不同口味的果浆或水果,制作出美味可口的 “冰酪”。不过,因其价格不菲,只有当时的贵族和少数富户才可享受,和今日的哈根达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美丽的冰酪,无疑缔造了一个冰淇淋史,饮食文化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神话,从这一点来说,它的意义又远远超出今天的哈根达斯,是经典的时尚,是绚烂悠久的汉族文化的有力表现。
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