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青春期烦恼

手抄报用的,600字左右
2024-11-05 09:30: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教师、家长应该怎样做

  首先,谈谈教师。教师要成为“心理健康之师”。教师的职业是心对心、情感对情感、灵魂对灵魂的职业,因此,教师自己要用健康的心态、情感、心灵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第一,自己心理要健康。

  比如,要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学提倡:调节自我,善待他人。教师要做到从心理山归零,与学生“同岁”,这样才可能产生与孩子们相同的感受。例如,我在考察英国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看到,学生“追星”,老师比学生还早,追星还要超前(图片)。

  第二,要懂得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不是老师自己的需要。

  郑州14中初二某班由学生自己来定班规,入选的20多条班规涵盖了学习、生活的不同方面:搜集并定期卖班内的废品,用来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同学;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上课前,由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唱首歌以缓解疲倦情绪;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为全班同学表演小节目;记住父母的生日并送上自己的祝福等等。每条提议如果获得2/3以上学生的赞同,就有可能成为新班规。任课老师们成为新班规的“把关人”,确保入选内容在倡导方向上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等不背道而驰。郑州14中这样的做法正是从老师“规范”学生,学生“抗拒”行为规范,转变为学生“规范”自己,学生“主动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

  第三,要尊重学生的特殊需要与帮助学生摆脱困境。

  比如,学生上厕所,可以举手示意。它反映了教师真正尊重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第四,作有人情味的教师。

  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我听到学生唱这样一首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歌声反映了学生对情感的渴望、渴求。例如,英国乡村小学,做有人情味的教师、校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感到学校是“温馨的家”,用情感给生命奠基。”

  心理健康不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呵护人的健康,就是对生命的本身敬爱和敬畏,这就是高尚的心理健康。

  第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比如,有个学生丢了10元钱。老师处理的方法不是查小偷,而是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就像铅笔上的橡皮一样,随时来擦改自己的错误。关键就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只有这样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快乐,给积极向上的心态带来阳光,使青少年有美好的人生基础。给大家将这样一个故事:丹尼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从来不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因为他害怕失败;他也很少回答问题,因为他怕会回答错。老师们曾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帮他重新建立起自信,可是似乎只是在做无用功。直到一个名叫玛莉的女助教来到丹尼的班上。一天玛莉要教学生们一些数学题。丹尼主动请缨,将那些题目工工整整地抄在了黑板上。可是,当教学进行到第三题时,全班同学都发现了题目的错误。丹尼的脸刷地红了,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下课,玛莉将丹尼叫进了办公室。玛丽说:“丹尼,看到了吗?老师准备给你一个奖励!”丹尼疑惑地顺着老师的手望去,发现是一筒铅笔。“丹尼啊!这些是老师的铅笔。看看笔上的橡皮,为什么会那么旧吗?因为老师一犯错误就要擦啊!这也是为什么铅笔会配有橡皮的原因了!老师将这些铅笔送给你,你要记住,老师会犯错误,人人都会犯错误,可是不要怕啊,因为有橡皮呢!”

  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家长对我诉苦最多的是与青少年不能沟通或交流。所以,我主要谈谈交流,与孩子如何交流呢?要谈孩子喜欢的话题。在这里,结合调查研究,我提出如下建议:

  1、谈家中事。

  比如零花钱、上床睡觉的事件、上网、旅游计划等,孩子除了想知道外,还希望发表意见,并自己做出决定。这样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当中就有一种成就感,拉近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2、谈感情事。

  中国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或亲密接触比较少,这点不如西方,比如英国、希腊等国家的父母经常拥抱孩子,经常告诉孩子“I love you”,情感性交流比较多。而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加深沉厚重,但是情感表现却很内敛。一位女同学在信中这样写到:“爸爸,我多么渴望你能当着我的面说上一句:女儿,爸爸爱你。就是这么一句话,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盼啊,一直盼到今天,我已经19岁了,可是您还是没有说!”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渴望父母能够大声的说出他们的爱,表达出他们的情感啊!

  3、谈未来事。

  谈关于明天的话题,对未来的设想等。比如,再过几年,他们会是怎样的,孩子能长多高、父母有什么样的预期,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曾经看到一篇题为《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的文章,里面“絮絮叨叨”地谈了很多,有如何爱自己、学会负责任、拥有好身体、如何交女朋友、怎样选择工作,尽管细琐、尽管直白,但是却让每个看到信的人为这些“絮叨”而流泪,让孩子知道你们不仅关心他们的现在,更关心他们的未来,不仅关心他们的成长,更关心他们的快乐,我想这才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4、谈现实事。

  就是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例如物价上涨、环保、就业等问题。当今有许多的孩子都想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和新闻,并希望在家里同父母来讨论这些事情。他们时常谈及核战争威胁,讨论为什么核战争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因此,与孩子多聊聊、多侃侃当今国内外要闻是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

  5、谈孩子自己。

  父母能够围绕着孩子自身来展开讨论,如关心他们的兴趣、喜欢的朋友、服饰、偶像,甚至仅仅是他们的生活点滴,有时甚至可以和孩子们谈一谈恋爱的问题。例如,家住武汉的一名中学生,因为上课迟到被老师赶出了教室。他一气之下翻墙跑出学校,去网吧上网达十几天。他的父亲找到他后,一句重话都没说,而是把他领回家,做了一桌饭让孩子吃。这以后,父亲每天给孩子的卧室门上贴一张小纸条,“孩子,你昨天只上了几小时网,比以前进步多了”,“孩子,老师说你最近没迟到,真是好样的”,“儿子,你昨天说你想当物理学家,爸为你感到高兴”……这些小纸条上的话语发挥了神奇功效,父子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后来甚至把原来打游戏的账号都送了人,成了一个学习认真的孩子。

  6、谈父母自己。

  孩子特别喜欢听父母的“故事”,包括恋爱时的故事等,尤其是在他们恐惧的时候,在陷入困境的时候,非常希望爸爸妈妈告诉他们一些类似的经验或曾经做过的“傻事”等。因为孩子在面对困境或者陌生环境时,最需要的就是经验,此时父母适时的与子女分享自己的经历,不仅化解了子女的心理困境,更利于加深感情。

  7、用心倾听。

  专注于孩子的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心对心,脸对脸,眼对眼。”心理学研究指出,不够密切的视觉接触意味着父母对谈话不感兴趣;还可以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启发孩子说下去;还可以保持部分的身体接触;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一边做事情,一边和孩子谈话。
  二)青少年自己怎样做

  1、正确认识与接纳自己的变化。

  安徒生曾经这样说过:“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变成一只白天鹅。”不要怕长大,也不要拒绝成长,而要适应成长。成长是人发展的规律与必然结果。怎样适应成长呢?要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发展的知识。现代信息十分发达,通过各种途径主动了解身心变化的知识,如为什么变,怎么变,变化的结果是什么等。在美国高访期间,我对美国老人进行了一些调查,他们对年老没有失落,也并不惧怕死亡。而是接受年老,适应年老,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智慧。

  2、体验与享受自己的成长。

  有一个词叫“痛快”,意思就是痛并快乐着。走在青春期里,大家就会产生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受。也就是说,不要将成长带来的烦恼当烦恼,它是人生给青少年的特殊礼物,你不珍惜,它就会丢失。如果将珍贵的礼物丢失了,一是说明你们不识货,而是说明你们缺乏能力。因此,大家要努力体验这份独特的感受,并想办法去享受它。比如,喜欢孤独,那就让自己孤独一段时间,孤独够了,再投入到新的活动中。但我不希望大家将这些消极的情感长期延伸下去,而是不要将一些正常的心理体验当疾病与障碍。

  3、为自己拥有“三张人生通行证”做好准备。

  1989年,二十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三张“通行证”的观点: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一张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创造力。在这三张“通行证”中,前两张是基础,缺少第三张,前两张也得不到发挥。而第三张通行证的活得绝非一日之功,也不能用知识量与文凭来衡量。它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特质。所谓的人格特质是指人精神面貌的总体特征,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与倾向。这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否生存与发展,不取决于他获得了什么样的文凭和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而取决于他的人格特质,进一步说取决于他的心理健康程度。

  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对人的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水平要求也越高。因此,青少年朋友们,你们趁着自己精力充沛,要培养创造力与事业心,这是健康人的重要标志,也是快乐人生的基础。只有打实、打牢、打好这个基础,才能有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要打实这个基础,必须解除烦恼。古诗有云: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我祝愿大家用健康、快乐的心态去创造幸福的人生。

  善于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调节有利于为他人所悦纳。一个善于平时心理调节,能使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况,表现出一种乐观、开朗、阳光的人,易为周围人所接纳。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中间发现,热情、开朗的学生的人缘指数达92%,就是大家都喜欢他;而对人淡漠、孤僻的学生遭人嫌弃的指数达81%。由此可见阳光型的人是深受大家喜欢的,容易为周围人所拥戴。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把握人生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把握人生。西方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在困难面前调节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人格特性,最终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张海迪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典例。国外也有类似的代表人物,大家看的出来吗?霍金,是当代继爱因斯坦后最受关注的科学家,最著名的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史蒂芬.霍金就是其中之一。在22岁时他就被诊断为患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目前缩在轮椅里,靠三个指按动音合成器“说话”,这个说话是打引号的,说出来的是他的意思但不是他的声音。可是他仍然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没有被疾病阻碍自己向物理世界的顶峰冲刺和挑战,其思想在宇宙驰骋,在统一20世纪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宇宙起源和归宿,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他写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畅销2500多万册,实现了精彩的人生。

  对自己的看法不仅符合实际,而且乐于接受

  “一个人的成熟,表现为他对自我的看法不仅符合实际,而且乐于接受。”符合实际就是“实际是什么样子,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什么样子,二者是一致的”;乐于接受则是“我很高兴地告诉你我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这是在青少年阶段很多人内心最痛苦的一件事,因为一方面他们不断地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做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内心又有一种很强的观念想要抗拒,认为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冲击下,要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当发现自己不满意的方面时如何对待。用三种不同的态度面对,后果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态度是“接受,彻底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他举例,比如有一个人认为自己绝顶聪明,什么事都可以做好。突然有一次发现自己考试不理想,这个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接受结果,彻底颠覆从前的自信,从此以后什么都不是了。“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一点点挫折会去结束生命,就是因为这一点挫折在他看来使他不完美了,他改变了过去的信念,以至没有办法活下去。”

  第二种态度是“否定,即防御反应”。比如有的学生把考试没有考好归因于昨晚没睡好、老师出题难、自己犯糊涂等,这种看法隐含了一种态度——我的确没有考好,但是和我自己没有关系。“如果长期如此,这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就永远停留在很刻板的水平上,能力会受到局限。”

  第三种也是最积极的态度是“当发现自己的不足时首先接受,但是调整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彻底改变”。调整和彻底改变的差别在于,调整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由原来认为是万能的,现在知道自己并非万能。“这种调整能够把新出现的问题处理掉,使个人的看法随着经验的增加而进一步的深化。”

  当接受了差距之后,关键在于如何看待

  “我知道我笨,但是我不在乎。”一个学生总是对一个问题反复发问。老师有点心急:“你怎么这么笨呢!”

  学生的回答给了老师很多启示:一个学生被自己的老师当场骂了笨,居然还表示不在乎,而且看得出来他不在乎的背后包含着一种自信:老师,如果你敢再讲一次,我就能听懂!我可以上网查资料,或者是再来问你,我一定能把这个问题搞懂。我不在乎是因为我知道我笨,只是现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已。“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越来越多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少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所有方面表现优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发现能够做好的事情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做得不好的事情则数不胜数。”这就诞生一个问题——当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时,该如何看待。

  王登峰认为,应该把差距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差距是必须要改变的。比如,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人相比有很大的距离,而学习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必须要改变的。但是,也要允许自己有一个改变的过程,并且需要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不是说当一切都顺利的时候,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知道现在有困难,但是依然相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所以不会在乎自己这一段时间里没有达到目标。“每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需要有这样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标,相信持之以恒一定会克服困难。”

  第二类差距源于事情太多无法兼顾。比如,别人的衣服比我的漂亮,别人的喝水杯子比我的贵,别人知道明星的详细信息但是我不知道……对待这类差距,王登峰说,其实不必强求,能够改变或许锦上添花,改变不了也无伤大雅。

  他强调,当看到自己和周围同学相比有差距时,当自身的状况和期望的状况之间存在差距时,首先要区分这两类,然后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当差距必须改变的时候,要相信自己;当差距其实并无伤大雅的时候,不妨高高兴兴地告诉大家,我的杯子也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歌星的名字我都不知道。

  “现实生活中谁都不够完美,关键在于要学会的是,即便有不足也会愉快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