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

2024-11-10 21:42: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只找到了名词解释部分

一、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业
(一)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需要的消息传播。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言记事活动和新闻采集活动。《春秋》曾认为是一种“断烂朝报”,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时事性政治材料,但并不是报纸。汉朝的首都开始设置“邸”,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和中央之间传播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报——邸报。
(二)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首谨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三)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者闷基侵的议论。“小报”的发行人是一部分进奏官,中央部门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的主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
(四)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
明朝的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清朝的官报由通政司和提塘官负责传发,官报的内容经常受到皇帝和当权大臣的控制。清朝末年,通过官书局等单位,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政府官报,其中主要的有《官书局报》、《政治官报》等。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发。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但在官方的严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报”只能刊载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它们所出的报纸仍称“京报”。内容与明朝后期的“京报”相近。(清末《京报》和近氏报有相似处)
(五)古代农民起义军和年代劳动人民的革命宣传活动
早期农民起义者的宣传手段。流行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部农民军的揭贴旗报(以布做成)和牌报(以质轻和便于携带的方形木牌做成)(内容宣传政策,供人传阅,冲破消息封锁,宣传了起义军“免赋”、“均田”、“迎闯王,不纳粮”政策和纪律,报道战况,起安抚人民和瓦解敌人作用)。近代反帝运动中涌现的揭贴、传单和时事宣传画。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贴与传单。太平天罩带国时期大量印发的《天父下凡诏书》、《太平救世歌》等宣传小册子。太平天国时期的墙报(黄纸,手写或印刷。揭罪行、号召起义、与地主决斗,法令、任免)(都具有传播新闻和政治宣传作用)。洪仁
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关于创办“新闻馆”和发行“新闻篇”的主张。(《资政新篇》“条陈列款”中提出办报主张。标志中国近代新的报刊思想的萌生)
二、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通称为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1815——1842年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报刊。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报刊。它的出版发行情况(七年之久),它的创办人和主要编辑人员,它的内容和特点(“宣传‘神理’,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文章、介绍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神赋予。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还用对话体、章回体。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1827年在广州创刊的第一家英文《广州纪录报》(英烟商马地臣办。商业消息,贷物行情,轮期)和1832年在广州创刊的英文《中国丛报》(这一时期最长-20年,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外文报,对中国介绍详,受英美政府重视)。(第一家外文报刊《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导人,周刊)这一阶段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几个有影响的外国人:马礼逊(精通中文的英传教士,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外国人,在马六甲《察》,广州主编《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中《京报》分析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文章)、米怜(马助手。《察》主编撰稿人,提出写作四原则,文章要短、通俗易懂、流畅生动)、郭士立(1833广州,宗教、道德、科学为基本内容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裨治文(美国派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中国丛报》编辑)。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清朝闭关政策,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香港、澳门、广州){1)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2尽量做到中国化。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二)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英办,1857月刊)、《中西闻见录》(主要介绍科学文化知识,宗教文字不多)、《益闻录》。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中国教会新报》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上海)的创刊。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综合性时事刊物,发行网遍及政府教育机关,达4万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大),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成为西方资倾销商品场所,使清朝成资国家附庸。)
(三)外国人投资创办的一批中文日报(1872)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资创办了一批营业性的中文日报。这些日报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标榜“替中国人说话”,实际上时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几家主要的外资中文日报。它们在当时的影响。《申报》的创刊。它的办报方针和主要内容(以刊商业新闻为主,也发珍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刊文艺作品和广告),它的创办人和编辑人员。外国人投资创办的这批中文日报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它们在中国年代新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1872年上海,英商人美查合资,后为一人。原名《申江新报》。1949年5月停。1913史量才。最初双日。大量商业新闻。挤掉《上海新报》:1)立足中国读者,聘中国人主笔。2)降低售价。3)中国报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上下层都可读,注重重大政治新闻,维护殖民利益。4)做好发行。5)不惜工本电报、电话传消息,广聘通、记。7)附各种增刊。8)重视经营管理)。(《新闻报》1893年2月英商丹福士,1899转美商福开森,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销售前列)
(四)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刊和在中国发稿的外国通讯社(1850)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几家有代表性的外文报刊。在大陆出版的历史最长的英文日报:《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英商奚安门办,代表英官方观点。1850上海,前身《北华捷报》,1864由字林洋行接办,改名。得到英领事和工部局支持,代表英官方观点,101年最长)。它的创办经过,它的政治背景和言论主张(上海。对象在华外人和卖办知识分子,不迎合一般读者口味,内容更明目煽政府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清政府,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重视言论,中外政局关系发表意见。中国各教会有通讯员),它的通讯网和它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活动情况。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路透社(1872)。外国通讯社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三、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一)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73-1874)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对社会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开始。最早的一批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昭文日报》(1873艾小梅汉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最早报刊“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汇报》(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政治上软弱性)(《广报》改名反映资一定的反帝反封革命性)、《述报》(1884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特点:报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循环日报》的创刊,它的特点和政治倾向(早期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74年1月香港。最早宣传资改良思。“循环”-变法自强之道,能实现弱到强的转变。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别于以传抄上谕、奏摺为主的古报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外报。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报业的传统)。主编《循环日报》的王韬是中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论活动,他的政论文风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政论文直抒胸臆,立论鲜明,文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桐城派”古人束缚,开“报章文体”先河,为后人效法)。(1828~1897。早期维新思想家。江苏长洲人。字紫
,号仲 ,别号
园老人。秀才出身。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1862年因被清政怀疑向太平军献策而遭通辑,逃往香港,后去英法俄等国游历。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自强,批判洋务活动徒袭西方皮毛,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指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日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认为应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撤除厘金。颂扬英国议会制度。政治上建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国家富强,外交上主权独立)1884年回上海,仍与洋务派交游。著有《
园文录外编》-最早的报刊政论文集等数十种。办报主张:1)论述报多种功能四条2)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3)提出言论自由要求4)要求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二)强学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和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强学会的成立(标志酝酿几十年的维新变法已由思想启蒙变为上层社会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出现了资政党的萌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开展变法运动而进行的舆论准备。强学会机关报北京《中外纪闻》的创刊,它的主编人和出版发行情况。《中外纪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和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8月北京。梁和麦孟华编辑,免费官绅,多时3000份,宣传变法主张,形式同《京报》。强学会成立后为机关报,增加上谕、外电、报选,后为《中》。5个月)。
强学会上海分会机关报《强学报》的创刊。它的主编人和出版情况。《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和它的政治倾向(1896铅印,五日刊。徐勤和何树龄。“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强学会的被封和《中外纪闻》、《强学报》的被迫停刊(引起顽固派恐慌忌恨,上书责康梁“植党营私”,要求查禁,迫压力,光绪查禁)。《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中的地位(培养锻炼了维新派宣传骨干,在舆论界初露锋芒,积累办报经验,为维新报刊大发展奠基础。沉默七个月后,维新冲阻力,在更广泛范围掀新闻史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机关报《时务报》(1896)
《时务报》的创刊。它的主要负责人和出版发行情况。(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1896/08/09创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石印。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办报宗旨。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靡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百日维新”期间,被清政府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1898/08/08终刊,由汪康年抗旨改办为《昌言报》)
《变法通议》(政论。43期,涉政、经、文、军。梁第一次全面的维新变法纲领性文件)和《时务报》关于变法维新思想的宣传。《时务报》关于伸民权、开议院(《开议院论》)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宣传(《商战论》)。《时务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论中国之将强》)和呼吁救亡的宣传。
《时务报》的社会影响(以购阅为时髦),它和读者的联系。《时务报》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各地维新派人士对它的支持。
洋务派官僚对《时务报》的干扰(封顽攻,上书禁,张之桐纳轨道败后要汪挤走梁)和《时务报》的易帜。《时务报》在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中的地位。
(四)在维新运动中兴起的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
百日维新前夕,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的蓬勃发展。
华南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知新报》。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它的特点和它所宣传的主要内容。(澳门1897年2月22日初名《广时务报》,何廷光、康广仁经理,徐勤任总撰述。与《时务报》方针一致,南北呼应,宣传维新主张。不同是在澳门出版,清不及,言论大胆;更注意变法新政报道;发表一批开放言禁,允许出版自由文章。戊戌政变后,仅它存,共133期)
华中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湘学报》(唐才常),《湘报》(谭嗣同)。它们的主要编辑撰稿人,它们的特点和它们与湖南地区维新运动的密切关系。
华北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国闻汇编》上发表的宣传进化论思想的翻译作品。(《国闻报》严复,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重庆等地出版的鼓吹变法的报纸。
1898年的百日维新,和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对改良派办报活动的支持。顽固势力对改良派报纸的压制和迫害。
(五)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的特点和改良派报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进步作用(出现中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局面,促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
特点之一是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政治活动联系得非常密切,改良派的领导人物都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
特点之二是非常重视政论的作用,涌现了一大批报刊政论家,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政论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是适应新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而产生的(之前的王韬“报章文体”未形成风气,报刊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古文的混合体:古奥拘泥,千篇一律,内容空虚,枯燥无味。束缚了维新派变革的政治激情,且西方新知识、新名词涌进,旧式文言文难适应介绍,故新文体生。因这类政论文多“时务”,又以梁在《时务报》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平易畅达、半文半白、雅俗共赏;逻辑性强,感情充沛,富煽动性),梁启超是“时务文体”的代表作者。
改良派报刊宣传活动的进步意义作用表现在: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2、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提高了报业报人地位)。3、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4)新闻业务多方面改革,政论写作方面创“时务体”,涌现政论家,最早政论报)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1894~1905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前夕)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靠少数几个人的演讲游说,翻印具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译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革命宣传(效果不佳。因中国资本主义因素还弱,资社会基础弱,维新思想深,许多人对清有幻想,宣传反应不大,直到《中国日报》创刊才改观)。当时的革命党人以主要精力组织武装起义,还没有创办自己的正式机关报,只有在檀香山出版的《隆记报》为兴中会会员所掌握,海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地为改良派所占领。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900(1905~1911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孙中山参与了《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中国日报》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少白。《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1)宣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2)报道革命党人的活动。3)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府官员的卖国罪行。4)呼吁反帝救亡和对保皇势力展开论战。初创与康梁友好,后攻击孙。1902与广州《岭南报》论战,是报史上革与保皇派第一次有影响的论战)。1900年以后大量编印的具有革命思想的宣传小册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邹容的《革命军》(揭清反动卖国,号召推翻清,建中华共和国。章作序,《苏报》刊文介绍。引起青年巨大反响。以通俗、犀利文笔宣传资自由、平等、民族主义思。2万字。对从改良到资革命思想起推动作用。时代阶级局限不区别满统治与满人)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用民间说唱文学弹词体载,宣传革命思想,反帝侵略,号召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建民主共和国,影响甚大)。兴中会时期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报刊:《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发表章太炎《正仇满论》是革命派最早正面驳保皇谬论文章)、《湖北学生界》、《江苏》和《浙江潮》(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发表)。(三自)郑贯公主编的《开智录》是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刊物。沪、杭一带革命报刊的兴起:《大陆报》、《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和《杭州白话报》的创刊。
(三)《苏报》和“苏报案”
《苏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96年6月26日胡璋经营,邹
主笔,文字低劣2)1899陈范经营,亲保皇党报3)陈范倾向革命,章士钊主笔,面目一新,成革命报)。《苏报》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密切关系。“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局和影响。(辛亥革命前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夏,上海《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推荐邹容《革命军》,发表章驳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鼓吹革命。斥光绪帝为“载
小丑”。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六月底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7/7《苏报》被封。章、邹在会审公廨和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表现了勇敢地向封建专制统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使报纸成为鼓吹革命的阵地。清政府企图引度章、邹,将他们押解南京杀害,遭社会舆论广泛评击。次年五月,章邹分别判监禁三年和二年。1905/04,邹死于狱中,次年6月章出狱,后东渡日本。此案件进一步暴露清朝统治者的反动本质)《苏报》主编章士钊和重要撰稿人章太炎早期的办报活动和办报主张(戊戌时加入上海强学会,《时务报》后与康梁不合,去杭州《经与报》,1899在是本结识孙中山《苏报》案后《民报》主编,为争言论自由,作不妥协斗争)政论特点:旗帜鲜明,气势雄伟;文字娴雅,博引经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错误观点,文笔古奥)。
(四)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办报活动(慈政变,光绪囚,“六君子”死,康梁外逃,改良派只得把宣传中心移海外,成立保皇会,在日、南洋、美州、奥州设100多分会,办数十种报刊,形成第一次华侨办报高潮)1898-1904
《清议报》(旬刊。改良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梁主编,1898年12月100期。宗旨“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拥光绪,反慈,鼓吹君主立宪,同时发表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变革文章)和《新民丛报》(辛亥革命前资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902/02在日本横滨创刊,半月刊。梁启超主编。初斯着重介绍西方资社会、政、思学说宣传变法维新,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积极鼓吹和推进新文体,语言明白流畅,文笔生动犀利,深受读者欢迎。最大贡献是向读者大量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知识、新学说、新思想(“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毛)。后在革命形势高涨下,坚持立宪保皇,反对资革命,在与《民报》就革命与保皇、民主立宪与君主立宪、“土地国有”等问题论战中,受到资革命派的严正驳斥。1907年冬停刊。共出96期)的创刊。它们的主要内容、言论主张、特点和影响。保皇会的成立和海外保皇党报刊的发展。保皇会在海外出版的几家主要的报纸
:《文兴日报》(旧金山)、《新中国报》(檀香山)、《日新报》(温哥华)、《天南新报》(新加坡)。梁启超这一时期的政论活动。(1903拒俄运动后,国内党禁放松)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恢复办报。《大公报》(我国出版时间最长中文报1902年6月天津满人英敛之。鼓吹立宪,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见重于时,在华北地区影响大)、《京话日报》的创刊,它们的创办人英
之与彭翼仲。它们的政治倾向及其影响。上海《时报》和创刊及其在新闻业务方面所作的改革(戊戌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904年6月12日于上海。狄葆贤主持。政治上没大影响。编辑出版方面突出。首创“时评”专栏,编排上“务救醒目”;首次用一到六号字排版,反映事实的重要程度;标题和评论的主眼处“皆加圈点以为识别;彻底摆脱书册式,改为4个版面)。

回答2:

(一)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需要的消息传播。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言记事活动和新闻采集活动。《春秋》曾认为是一种“断烂朝报”,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时事性政治材料,但并不是报纸。汉朝的首都开始设置“邸”,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和中央之间传播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报——邸报。
(二)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粗纤者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三)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小报”的发行人是一部分进奏官,中央部门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的主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
(四)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
明朝的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清朝的官报由通政司和提塘官负责传发,官报的内容经常受到皇帝和当权大臣的控制。清朝末年,通过官书局等单位,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政府官报,其中主要的有《官书局报》、《政治官报》等。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发。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的“京报”曾经刊竖液载过社会新闻。但在官方的严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报”只能刊载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它们所出的报纸仍称“京报”。岩薯内容与明朝后期的“京报”相近。(清末《京报》和近氏报有相似处)
(五)古代农民起义军和年代劳动人民的革命宣传活动
早期农民起义者的宣传手段。流行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部农民军的揭贴旗报(以布做成)和牌报(以质轻和便于携带的方形木牌做成)(内容宣传政策,供人传阅,冲破消息封锁,宣传了起义军“免赋”、“均田”、“迎闯王,不纳粮”政策和纪律,报道战况,起安抚人民和瓦解敌人作用)。近代反帝运动中涌现的揭贴、传单和时事宣传画。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贴与传单。太平天国时期大量印发的《天父下凡诏书》、《太平救世歌》等宣传小册子。太平天国时期的墙报(黄纸,手写或印刷。揭罪行、号召起义、与地主决斗,法令、任免)(都具有传播新闻和政治宣传作用)。洪仁
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关于创办“新闻馆”和发行“新闻篇”的主张。(《资政新篇》“条陈列款”中提出办报主张。标志中国近代新的报刊思想的萌生)
二、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通称为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1815——1842年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报刊。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报刊。它的出版发行情况(七年之久),它的创办人和主要编辑人员,它的内容和特点(“宣传‘神理’,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文章、介绍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神赋予。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还用对话体、章回体。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1827年在广州创刊的第一家英文《广州纪录报》(英烟商马地臣办。商业消息,贷物行情,轮期)和1832年在广州创刊的英文《中国丛报》(这一时期最长-20年,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外文报,对中国介绍详,受英美政府重视)。(第一家外文报刊《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导人,周刊)这一阶段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几个有影响的外国人:马礼逊(精通中文的英传教士,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外国人,在马六甲《察》,广州主编《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中《京报》分析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文章)、米怜(马助手。《察》主编撰稿人,提出写作四原则,文章要短、通俗易懂、流畅生动)、郭士立(1833广州,宗教、道德、科学为基本内容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裨治文(美国派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中国丛报》编辑)。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清朝闭关政策,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香港、澳门、广州){1)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2尽量做到中国化。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二)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英办,1857月刊)、《中西闻见录》(主要介绍科学文化知识,宗教文字不多)、《益闻录》。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中国教会新报》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上海)的创刊。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综合性时事刊物,发行网遍及政府教育机关,达4万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大),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成为西方资倾销商品场所,使清朝成资国家附庸。)

回答3: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是一部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著作,以下是它的笔记:1. 《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了“言论自由”这一概念,说明中国古代文化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媒体传播形式。2. 初唐时期,回纥使者独孤震来到长安,记录了唐代的市井变化和民间社会风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主流新闻媒体记事之一。3. 早期的印刷术是在宋朝出现的,这对于新闻的传播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 清朝时期,源猜磨新闻和媒体逐渐成为官方机构的工具,而民间新闻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5. 中华民国时期,新闻媒体逐步成为专业的行业,人们对于媒体的信任度得到了提高。6. 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事业开始由国家主导,新闻媒体逐渐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7.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媒体开放了更多,传媒行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新闻传媒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了新的趋势。兆游8.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给新闻传媒产业带来了最大的变革,传媒行业的新发展拉开了“数字化时代”的帷幕。9. 未来,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新闻雹斗传媒行业将不断推陈出新,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

回答4:

1.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当时在中国出现了一批新型报刊,包括《救国日报》和《新民报》等。这些报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2.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报纸开始向政治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不同政治派别的报纸缺衫答开始竞相发行,并以新闻报道为主要手段进行攻势。这一时期的报纸常常被视为各政治派别之间斗争的工具。3.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报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报纸转向战时宣传,强调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同时,一些新的传媒形式也出现了,比如说电影、广播和电视等。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对新闻事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统一。国有媒体开始兴起,私人报刊被纳入了国有资产。新闻工作者也开始被政府调配。5. 文化大革命期间,伏慧中国的新闻事业遭受了严重破坏。大量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台被关闭,新闻工作者被迫进行体力劳动或被下放到农村。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新闻事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国有媒体经历了重组和改革,私人媒体也得到了允许。新闻工作者也开始逐渐实现塌皮职业化和专业化。7. 当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媒体面对着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另一方面,政府的新闻宣传机构对新闻报道的限制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回答5:

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商朝、周朝的新闻史实,但正式的新闻媒体出现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新闻业开始逐渐成为独立的职业领域。2. 在20世纪基则数初的新闻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领袖性人物,如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提倡新闻学的发展和推广,也为中国现代新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新闻业经历了西方传统新闻和中国传统媒体相互交融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是张人亚、王实搏首味等人。4.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业遭受了抗战的严重打击,很多新闻机构停办或者被迫迁往国内外安全盯春地带,但是抗日时期的新闻报道有事件性、描述性、舆论性三个特点。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也进入到了新的历史时期,新闻机构的组织形式和业务范围、媒体的社会职能、市场竞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6.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闻业和国际接轨,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也开始吸收西方的媒体理论和新闻评估标准,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新闻产业体系。7.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新闻业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化和品牌化为主要趋势,这一时期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媒体转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