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思想文化
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的中国改良运动中最为激进的一次,相比于之前的洋务运动或者同光新政,戊戌变法的纲领要激进的多,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在维持了103天后因为慈禧太后的再度垂帘而失败。不过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官民共同参与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还是有许多积极意义的。
首先是戊戌变法的发生使得国人的改良运动开始转向政治和制度层面上来,而此前的改良则主要集中于技术革新领域。在清朝历代皇帝都强调恪守祖训的情况之下,戊戌变法能够将清朝的政治进步更向前推进,实属不易。尽管最终失败了,但是政治改良已经开启,所以在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开启了规模和程度更广的清末新政。
再者,戊戌变法给后来的改革留下了许多非常有益和参考价值的举措。戊戌变法期间,短短103天的时间,光绪帝一共颁布了300多道改革上谕,虽然基本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但是却为后来的新政改革,以及民国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提供了一些改革的参考,比如维新党在戊戌变法期间所提出来的实行地方自治,颁布新律,修明外交等一系列变法动议在后来都得到了实现。
戊戌变法还给黑暗的晚清政治点燃了一盏明灯,在晚清的时候,人浮于事,群体性的政治冷漠是很普遍的,从曹振庸开始到后来的奕劻等人都是一些没有啥本领的酒囊饭袋。而戊戌变法中,来自于知识分子中的维新党人以极高的政治热情参与了政治改良,对当时的舆论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值此戊戌变法120周年之际,重新思考和审视戊戌变法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都有很大的益处。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政治经济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思想文化
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