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在一个圆圈上找到起点吗?假如你无法在圆圈上找到起点,那么你也不能指望找到第一因。因为因果链就是一个圆圈。
佛教认为这样的问题只会产生于二元对立的心。佛陀曾经拒绝对十四个问题发表评论,当然这不是因为佛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些问题无助于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基本上,他只是在巧妙的浪费你的时间(你可能对此并无察觉,你或许认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研究宇宙何时诞生或者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有多少公里是非常无聊的事情。当然,还有更加无聊的问题,有的人花费时间去计算比尔 盖茨的财产够买多少架飞机够拍多少部《泰坦尼克号》以及够买多少辆豪华跑车,这样的做法会让佛教徒感到吃惊,因为这是对时间的惊人浪费。佛教徒认为时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他是非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不应该挥霍他。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寻找第一因就象是你沿着一个圆圈一直跑下去,并且希望有一天可以抵达终点。很遗憾,你不会活着看到这一天。
就好比当你的屁股中箭的时候,你要做的是把箭拔出来并且去最近的医院就医,而不是去思考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过来的,以及这支箭是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制造,制造过程是否符合国家检测标准,是否属于三无产品。佛教认为那都不重要。
在佛教看来,思考宇宙产生于何时,以及第一因如何产生就象是我们在屁股中箭之后还有闲情逸致去思考这支箭是否符合国家检测标准一样。佛教不认为你可以就此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因此佛教不鼓励你在这上面花费时间的任何行为。
我们之所以认为凡事有因果的话,那么就可以追述到“第一因”,但是我们忘记了自己观察整个世界的局限性,如果我们以一个没有接缝的圆圈来比喻为佛陀观察因果的境界的话,那我们人的境界只能观察到一段弧线。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在我们的境界里会出现两个点,一个起点一个终点。而在佛陀的境界里我们却找不到起点和终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佛陀了解到的因果并不像我们了解到的那样简单,佛陀眼里的因就是果,果就是因,而我们却会错误的认为,因是因、果是果。
佛陀当初告诉我们十二因缘的时候是告知了我们从因到果是如何进行的,生与死是如何轮回的,在我们的境界里,因果轮回就好像我们感知的白天和黑夜,如果我们局限在地球上的某一点,那白天黑夜是泾渭分明的,如果我们能一直追寻地球自转的速度前行,那我们可以一直感受黑夜或者是一直感受白天,如果我们再远一点,远离太阳系,远离银河系,那我们还能感知白天和黑夜吗?佛陀的境界已经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经洞穿了宇宙的真相,在佛陀的境界里哪里有白天和黑夜,生和死呢?
这是从宏观的世界来说明“第一因”的错觉,如果从微观的世界来看,我们观察自己的念头,刹那生灭,一个念头生的同时它也就灭了,灭的同时也就生了,因此佛教用“相续”来形容,凡夫的念头就是这样无始也无终的进行,你永远也找不到开始也见不到结束。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会有第一念了,那是不知道“心”为何物的人讲的话,一个生命从死亡到中阴身,再到受胎、出生、死亡,心相续就一直没有断过,当然这样的概念普通人难以理解。
我们之所以现在会形成一个开始和结束的错觉,那是因为我们长期的教育赐予我们的,我们学历史,可以知道人类起源的时间,从某某时候有人类开始了,某某时候有社会了,然后一直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时代。但是佛教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人类历史有一个形成到灭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间断的进行着,也就是说在时间长河里,人类历史已经更换过不知道多少回了。我们一直感知人类在从原始到进步,将来必定会一直发展下去,会更加进步,我们并不知道人类迟早会灭亡的,一个文明也会灭亡,然后会出现新的人类,新的文明,并一直重复下去。
所以佛经里经常或说,在多少多少劫以前,那时候某某佛驻世,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久远的事情与我们现在的人类历史其实已经不是同一个人类历史了,是不是同一个地球都很难说。但是要想用科学来证明佛所说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还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速度的极限的就是光速了,但是宇宙的浩渺如果用光年这样的距离来衡量仍旧是难以描述的清的。更何况是“无始无终”这样的境界呢?
如果有人要去追寻“第一因”恐怕生生世世都不会明白,其实自己一直在一个圆圈上奔跑,只不过是为了一个无终的结果罢了。
有第一因的想法是邪见
有第一因的想法是邪见。正如佛陀所说,生命起点是无法得知的,这是为何不能把缘起比喻为梯子,因为梯子是静止的,人们能够说,从最下面的一级爬上项端的梯级。如果要用东西来比喻缘起法,我们可把缘起比喻为转动的轮子:它永远都在转动,我们不能说从第一枝辐条去到最后一枝辐条。所以巴利圣典把缘起比喻为轮子:有轮。佛陀解释为什么无明不是第一因:“诸比丘,无明的起点无法得知,若说在此之前没有无明,但之后无明即生起。然而却可知:无明有其因缘,无明有其食。”在此,佛陀说到无明之食,即无明食用之行。佛陀说,无明食用五盖之行:1.欲欲,2.瞋恨,3.昏沉与睡眠,4.掉举与追悔,5.疑。疑缠绕着一切现代人类与佛教徒,包括出家人与在家人两者。五盖则食用三恶行之行:1.身恶行,2.语恶行,3.意恶行,我们刚刚讨论它们。恶行食用根无律仪之行:不律仪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不善心之行。根无律仪食用无正念与无正知:不日夜地完全觉知自己的身行、语行与意行。无正念与无正知食用不如理作意之行:1.视无常为常,2.视苦为乐,3.视无我为我,4.视不净为净。不如理作意食用无信之行。信之行是圣弟子的七财之一。无信之行,即是不相信如来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师、天人师、佛陀、世尊。无信食用不闻正法之行:学习佛陀以外的导师的教法,这包括不符合佛陀之言的自创佛法。现在,佛陀已经入灭了大约两千六百年,因此我们不能够听到佛陀亲口说法。然而,那些亲耳听闻佛陀说法的比丘,已足以背诵从佛陀及其他智者比丘之处所闻之法,再加以编排,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巴利圣典。巴利三藏是我们可以找到正法的唯一地方。由于无知的本性,我们不能了解佛法,因而面对着易步入邪道之险。而巴利圣典中广泛且深入的巴利注疏,确保我们一直走在正道上。如此,我们能够依照佛陀的劝导,在不了解正法时向智者比丘求教。而且,巴利圣典是我们的筏,除非紧紧捉住我们的筏,不然,我们将无法达到彼岸,我们将不断地沉溺在生死轮回之洋里。最后,不闻正法食用不亲近善士、善比丘之行。不亲近那些听闻正法、说正法、有信、如理作意、有正念、有正知、律仪诸根、持守五戒(在布萨日则持守八戒;若是比丘则持守比丘戒)、有慧意行的善知识。
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何必执卓。 开天辟地,从无到有,在无之前呢,必然是有,是先有还是先无?万物规律是一个圆,圆的起点是哪?因和果是并存的,在有因的同时就已经有了果,是同时存在的,就像一个物体扔出,做出一个抛物线,加上其它的外因力量,最初就已经决定它的落地前后的一切过程了,是不分先后的。处在一个圆上,怎么会有起始点呢,人类非要把圆找出一个点来,这是没有意义。像一个球形的蛋糕,我先咬哪都是一样的,你非要把它找出一个起点来咬吗?你既然决定咬下去,那必然会少了一块到了你的嘴里,你嚼后咀下去,消化掉变肥料等等等等,这是用膝盖都想得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又产生了无数的因与果,这是同时发生的,只是我们认为它是有顺序的,我们一直受着顺序的局限,我们当然会不知道开始与结束的先后了。明白我的意思吗?要跳出问题和事物来看,就明白了。 无所谓存在与否,不所谓起始,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没什么区别的。非要站在一个立场上的话,那另一个肯定会是对立的场出现。何必呢?何必执拙。
一划开天。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
因和果就好比两仪,所以因和果由太极同时产生。没有因就没有果,而果本来也是因,也会产生果,所以因果同时产生。
一切都是上帝的预定,没有因没有果的时候,已经有上帝的预定。
传3:1a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传3:2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传3:3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传3:4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传3:5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传3:6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传3:7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传3:8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传3:9 这样看来,作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
传3:10 我见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
传3:11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永生原文作永远)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