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逛汉正街,晚上游吉庆街”,武汉人素有此说。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吉庆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各类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汉味民间表演各具韵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交汇,中外来宾和八方游客在这里欢聚。这里已成为领略武汉都市风情的窗口。
吉庆街位于汉口著名的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附近。东起大智路,西至江汉路。别看这条有名的吉庆街夜市大排挡宽不过十几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现出来,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特别是在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
这里没有安静的茶庄,没有高档的餐厅,但是你一不留神就可以从客人里找出大学教授、作家或社会学家什么的。吉庆街的客人们形形色色,不光是文艺界,还有体育界、政界;不光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不光是为吃而来,更多的是想感受这里自由的氛围,体味这里的汉味风情。
武汉市井美食文化(一)——吉庆街
最好吃的鸭脖子就摆在进大门的左手边
虾球!!!这个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很多人嫌它不干净,对它敬而远之,而它却是很多人的最爱!!!!
毛豆,一个很不错的小菜!!!!
干烧鲶鱼,可惜用的是埃及鲶鱼,不过味道还是不错的,是店里的招牌菜之一!!!!
徐嫂的糊汤粉,好吃!!!还可以买根油条撕成小块放进去,味道就更妙了!!!!
在油锅里的周记欢喜坨,也叫麻球,跟北京的麻团差不多,和麻花是亲戚。30年代,汉阳棉花街有一家沔阳人开的店子,专做“欢喜坨”。他用温油下锅慢慢炸黄,起锅后马上倒入另一番有饴糖的锅中翻炒,然后起锅转入铺满芝麻的学筐内推簸,这样做成的“欢喜坨”形如核桃、外酥内软、甜而不腻。它是当时过早的好食品,许多贫苦小贩沿街叫卖的“白糖欢喜坨”就是此物。附近还有一家蒸糕铺,用上白粹米研末加水拌和后,上于蒸茏,中铺白糖、桂花,上面再铺一层米粉,撒一些红绿丝,熟后按原形划成规则的小块,这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桂花洋糖蒸糕”。一些小贩手挽小圆桶,敲绑叫卖于街市,很受食客欢迎。
还有白芝麻的
生煎包,这个也很多人排队
烧烤干子(豆腐),这个好吃,强烈推荐!!!!
小桃园的豆皮炒腊肉,豆皮很好吃!!!
小桃园的鸡汤,名不虚传!!!注意!!!里面的是粉丝,不是鱼翅:)
小蓝鲸的酸辣藕带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就是如雷贯耳的清蒸武昌鱼啦!!!!
这个则是咸煎武昌鱼
臭桂鱼,真得很臭,向臭豆腐一样,能够忍受它的臭味的话就可以品尝到一道美味佳肴!!!
千张肉丝
红烧虾球
精武路的鸭脖子,名誉天下了哦
米粑
糖油粑
细腻的豆腐花
泡菜苕丝炒肉丝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中特别喜爱的大众化食品,花一块七毛钱,就可以淋漓酣畅地填饱肚子。假如再配上一碗鸡蛋伏汁酒,那更是武汉人最醉心、最满足的早餐了。80多年前,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很热,面没卖完,李包担心发馊变质,就把剩下的面条煮熟捞起摊在案板上,却一不小心碰倒麻油壶,油全泼在面条上。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匀在面条里,然后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了麻油的熟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滤去水,放在碗里,加上葱花等佐料后,立即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这是什么面,李包顺口说“热干面”。
不同地方做出来的味道也会不一样哦,但大概配料差不多,要看个人口味,还有师傅的手艺了!
还有下面这张是我无间中看到的,呵呵猫猫也喜欢^o^
面窝——“哭”的面包圈
老通城"三鲜豆皮"的"豆"必须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必须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必须是湘产糯米;豆皮的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菇和鲜笋;豆皮的形,必须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必须是香而醉。
糯米基,有点像饭团,但它是用糯米做的,煮熟,加入干子(切成丁),肉末,还有榨菜丁等等,再用手团成团沾点面粉走道油就可以了
糍粑鱼,强烈推荐,相当不错!!!
珍珠肉丸
酒糟汤圆
粉蒸肉,很香,上面是肉,下面可以放芋头、土豆或红薯
武汉汤包很有名气,武汉人过早也格外钟爱她。说起汤包人们自然想到“四季美”,今楚汤包与四季美汤包不同,有些像淮安文楼汤包,汤多不腻,皮薄而有韧性。如今许多人都怕吃油腻食物,于是店主开发出“番茄汤包”、“草莓汤包”等“迷宗”品种,略呈红色,微酸中稍带甜味,直侵味蕾,让你吃了一笼还想再来一笼。老板说,吃这种汤包不需顾及会长胖,所以最受美眉和靓嫂欢迎。
吃吃喝喝,现在一般都是拿外地人割的。
在汉口大智路。
在汉口大智路,武汉特色的大排档
闹燕子的稀烂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