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什么人?

2025-04-13 11:14:4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 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 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 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 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政府 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1986年冬建成。

回答2: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回答3: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王安石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王安石有两大性格弱点,使其难成大事。第一点,就是不注重细节。林语堂认为王安石不顾个人卫生到了邋遢污秽的地步,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管天下?王安石变法能被吕惠卿等众多奸佞小人投机,确实是王安石自己失察。林语堂还特别提到王安石的一件小事。林语堂考证王安石爱好佛学,写了《楞严经旨要》一书,但是却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楞严要旨在涅槃经。北宋佛学界流行一句名谚:“舍三十七道品读楞严,必堕野狐禅。”王安石对此视而不见,导致所著数十万字落入基督教本体论,最后落得一个野狐的绰号。林语堂认为,王安石若稍微认真一点,对自己猪队友把把关,也不至于最终弄得那么糟。
第二点性格缺陷就是不敬人情,还固执。苏洵在《辨奸论》里说:“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晏殊早年也劝王安石要“容物。”所谓容物就是要洞达俗世人情,对普通人和事有宽容敬畏之心。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最后恰恰败于这三样。变法的第四年就遭遇了空前的天灾,以致百姓卖儿卖女,饥荒遍野。就这一件事,王安石就扛不住了。按说,古代宰相,治国治成这样,也应该跪天拜地,秀一番,王安石对此不闻不问,我行我素,民心也失尽了。
有一个细节能很好地综合说明王安石这个人的性格缺陷。宋仁宗是一个懂得从细节看一个人的。一次,朝廷组织垂钓,王安石将钓鱼的鱼饵都吃干净了。宋仁宗因此看出王安石“诈人也”,没有给宋仁宗什么好印象。钓鱼这样的集体活动,哪些是鱼竿,哪些是鱼饵,这些细节要知道,且鱼饵你误吃了一口,不好吃,就应该停止,王安石却饱餐一顿,有多执拗,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