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上来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扩展资料
苏联模式的实质与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在兴起之时就滋生出相应的问题,诸如政治上民主太少,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崇拜;经济上管理过于严格,经济总体效益差;文化上限制过多,造成思想僵化。
一个国家有权力要求国民在特定时期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实行高度集中体制,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应对特殊需要。可是在条件变化时,国家应该适时放弃这种权力,实行一种适合正常条件的体制。这也导致苏联模式的功效呈现出递减趋势,以至于最终无法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特征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1929—1936年为确立阶段。1929年实行方针政策的“大转变”,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实行全线进攻,中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结束了党的集体领导,开始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1936年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基本实现。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
1937—1953年为发展和强化阶段。通过组织编写《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官方权威性读本,将模式理论化和程式化,并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政治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高度集权。
其经济模式一是高速度发展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形成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农业停滞、萎缩、长期落后的畸型经济结构。这个战略造成更多地采用国家的和行政的力量管理经济、解决经济问题。
二是规定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要创
造条件使后者向前者过渡。1936年宪法同时也规定容许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小规模的私有经济,但以自力经营,不剥削他人劳动者为限。
三是以指令式的统一计划管理为主要特征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即高度集中的中央部门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的统一经济计划;产品调拨制和物资的集中计划供应制;统一价格制度;统一工资制度;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等。其政治体制模式是高度集权,即各社会政治组织的权力过分地集中于共产党,地方的权力过分地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过分地集中于个别领导人。
过分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文化的落后是其基本原因。小生产占优势使家长制、个人崇拜、自然经济容易被接受。文化的落后使得民主的推进缓慢。300多年罗曼诺夫王朝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激烈、恢复国民经济的客观形势对于集中人、财、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求,国际环境的险恶、战争的迫近所产生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客观原因。斯大林个人品质的缺陷,如粗暴、擅权、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这种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在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政局,能够集中人、财、物力,使经济有了高速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较快实现,从而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但这种体制即使在当时也是存在严重的弊端的。从经济上说,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不能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真正结合,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的密切结合,从而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产销、供需、买卖、工厂与市场的脱节,造成信息不灵,产品积压、浪费严重,效益不高,劳动生产率低。政治上则民主不足,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产生个人迷信、特权和官僚主义等种种腐败现象,影响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和政权的稳固。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政治经济的特点都是权力高度集中。政治上党代会被架空为拍掌大会,经济上通过剥削农民换取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推行农业集体化。
党政军三权集于一身。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无一不是如此。简单说就是政治权力集中、经济模式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