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是银本位而非金本位

2024-10-31 07:29:5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因为在中国古代白银发现的存储量比黄金多。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

1、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2、银币可自由铸造或持生银到国家铸币局请求代铸。

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

4、银币或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在中世纪,不少国家就把白银作为本位货币。

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

扩展资料:

银本位崩溃的原因:

1、金贵银贱

银本位崩溃导致实行银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对外贬值,银本位崩溃而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如果出口货不足,银本位崩溃就要依赖愉出大量白银进口商品,从而造成这些国家以白银表示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购买力下降。


2、与黄金相比,白银体重值小

银本位崩溃在大宗交易和价值较大的交易中使用银币对计址、运送带来很多不便。所以,银本位崩溃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银本位崩溃客观上要求山金币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多数国家在放弃银本位制后,改行金银复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银本位崩溃金汇兑本位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本位制

回答2:

古代基本上都是粮本位吧,明朝时西班牙白银大量输入以前,银子都不是流通货币,至于金本位就更不可能了,因为中国金银矿藏相对贫乏,据明、清史籍所载银课收入数字计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来百余年间,中国白银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万两左右,清代前期约20万两左右,较之美洲、日本、 欧洲只不过是个零头而已。而且我国银矿品位不高,开采往往得不偿失。《明史·食货志·坑治》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即西历1546年)七月命采矿,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员四十余,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约费三万余金,得矿银二万八千五百,得不偿失。”梁方仲就此指出:“中国向来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自近代与欧洲各国通商以来,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外国的来源;本国产量,殊不重要。”
如果有不懂之处请追问。

回答3:

原因在于中国金银矿藏相对贫乏。根据明、清史籍所载银课收入数字计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来百余年间,中国白银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万两左右,清代前期约20万两左右,较之美洲、日本、 欧洲只不过是个零头而已。而且我国银矿品位不高,开采往往得不偿失。据全汉升统计,明代中国银矿含银量在0.003%-12.5%之间,一般在1%以下;而同期秘鲁波托西银矿含银量为50%,新西班牙银矿含银量为5%-25%。《明史·食货志·坑治》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即西历1546年)七月命采矿,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员四十余,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约费三万余金,得矿银二万八千五百,得不偿失。”梁方仲就此指出:“中国向来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自近代与欧洲各国通商以来,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外国的来源;本国产量,殊不重要。”

回答4:

因为当时白银的产量比较大,而黄金的冶炼技术都不太成熟,产量比较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