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菌袋怎样码才透气而且不容易倒

2025-04-14 05:33: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堆积码放,但是码放的层数不要超过4层,否则会容易栽培袋变形的。各层之间必须有木板隔开,放一层再用木板隔一层,使之架空,不能够直接压在下面的栽培袋上面。
  平菇发菌常见问题
  一、菌丝不发菌,不吃料
  1、发生原因
  培养料变质,孳生大量杂菌;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菌种老化,生活力弱;菌种用量过少;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加石灰过量,pH值偏高。
  2、解决办法
  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应用前应在阳光下晒1-2天,生料生产的要堆积发酵2-3天,熟料生产的要严格灭菌;配料时可在培养料中参加一些杀菌剂以克制杂菌生长,常用的有多菌灵,应用浓度节制在0.10%-0.15%;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以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珠不滴下为度;选择健壮、种性纯、菌龄适宜的菌种(菌龄30—35天);适当加大播种量以培养料干重的12%-15%为宜;发菌期间棚温保持在20℃左右,料温25℃左右为宜,温度宁可稍低些,切勿过高,严防烧菌;在配制培养料时,严格掌握控制石灰或过磷酸钙的用量,尤其气温较低时添加量不宜超过1%,pH值7—8为宜。
  二、平菇菌块不萌发
  平菇接种后菌块出现不长杂菌也不萌发、菌丝变黄枯萎等现象,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
  1、主要原因
  一是菌种老化,生活力弱;二是接种时菌块被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烫伤;三是遇高温天气菌种受高温伤害出现烧菌;四是原料处理不当,没有平晒,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有害化学毒素存在于培养基中;五是装瓶或装袋后没有及时灭菌,培养料发酸或发臭,产生大量的抑菌物质;六是石灰加入过量,使培养基碱性过高;七是原料中松杉柏木屑较多,芳香油等抑菌物质含量高;八是培养料中加入过多的尿素等化学肥料,使培养料中氨气太重,抑制了菌种的萌发。
  2、预防措施
  使用适龄菌种,菌龄在20~25天菌丝活动力较旺。高温天气安排在早晨或夜间接种,培养室加强通风降温或适当推迟培育时间,避免高温伤害。接种时避免烫伤菌丝。配料时适当增加石膏的用量,装瓶装袋后及时灭菌。石灰用量不能过大,一般为2%左右。选用晒干无霉烂的原料,混有松杉柏木屑的原料应自然堆放6个月以上,经日晒雨淋除去芳香油类抑菌物质。根据所选材料加入适量化学肥料,尿素添加量不超过0.1%。
  三、培养料酸臭
  1、发生原因
  培养料陈旧,带有大量杂菌;发菌期间遇高温未及时散热降温,细菌大量繁殖,料发酵变酸,腐败变臭;料中水分过多,空气不足,厌氧发酵导致料腐烂发臭。堆温过高,菌丝生长不良,杂菌趁机大批繁殖;拌料时加入了过多的尿素产生了游离氨气。
  2、解决办法
  陈旧的棉子壳或代料在配料前应在太阳下暴晒2-3天,并在拌料时加入0.1-0.2%多菌灵;如备料时发现培养料有酸臭味,要将料倒出,摊开晾晒后添加适量新料再继续进行发酵,重新装袋接种;拌料时应控制用水;已污染的料应及时挖除,用2%明矾水拌匀除臭;如料已腐烂变黑,只能废弃作为肥料用。
  四、菌丝萎缩
  1、发生原因
  料袋堆垛太高,发酵时未及时倒垛散热,料温升高达35℃以上烧坏菌丝;料袋大,装料多,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料过湿装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也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
  2、解决办法
  改善发菌场地环境,注意通风降温;料袋堆垛发菌,气温高时,堆放2—4层,呈“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料袋发酵放热期间及时倒垛散热;拌料时掌握好料水比,装袋时做到松紧适宜;装袋选用的薄膜筒宽度不应超过25厘米,避免装料过多发酵温度过高。
  五、袋壁布满豆渣样菌苔
  1、发生原因
  培养料含水量大,透气性差,引发酵母菌大量孳生,在袋膜上大量聚积,料内出现发酵酸味。
  2、解决办法
  用直径1厘米削尖的圆木棍在料袋两头往中间扎孔2—3个,深5—8厘米,以通气补氧,不久,袋内壁附着的酵母菌苔会逐渐自行消退,平菇菌丝就会继续生长。
  六、霉菌污染
  平菇上的杂菌绿霉、木霉、毛霉、青霉、曲霉等,生产中感染最多的是绿霉。杂菌感染后,与平菇菌丝争夺养分,轻则造成减产,重则造成绝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从原料准备到菇棚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消毒灭菌,减少杂菌感染的机会。
  1、发生原因
  培养料或菌种本身带菌;发菌场地卫生差或老菇房没有彻底消毒;菇棚高温高湿不通风。
  2、解决办法
  选用新鲜、无霉变、经暴晒的培养料,发酵要彻底;避开高温期播种,加强通风,防止潮湿闷热;选用优质、抗霉,吃料快的菌种;霉菌污染发现早,面积小时,可用pH值10以上的石灰水注入被污染的培养料,同时搬离发菌场,单独发菌管理。对污染严重的则清除出场,挖坑深埋处理。
  (1)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拌料前曝晒2—3 天。
  (2)选用抗病、高产、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加大菌种用量,将菌种用量加大到30%。
  (3)拌料时使石灰用量加大到5%,加入0.1—0.2% 多菌灵,或0.5%--1%盐。
  (4)采用熟料或高温发酵料栽培。
  发酵时间的长短及翻堆次数,要根据气温灵活掌握,高温季节每2天翻堆1次,发酵6—7天,低温季节每3天翻堆1次,发酵8—10天,如用隔年的陈料,应缩短堆制发酵时间,比如用隔年陈棉皮为原料(配方88%棉皮+10%麸子+1%石膏+1%蔗糖)堆积发酵3天最好,料温高,则各类高温微生物的活动增强,用这种发酵料栽培平菇出菇早,产量高,如发酵时间超过5—7天,料温降低,放线菌随温度降低数量依次递减,而某些霉菌活动增强,用这种发酵过头的培养料,平菇菌丝生长缓慢,产量下降。
  翻堆时要注意堆表皮125px的料,堆中心料与中间料位置互换,使所有培养料都在堆制中达到60—70度高温,达到彻底杀菌的目的。发酵时间,翻堆次数要灵活掌握,以最终发酵好的培养料手握柔软有弹性,有发酵香味,没有刺鼻臭味,能看见少量白色放线菌丝为好。
  (5)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0—70%为宜,避免过湿发菌。
  发酵好的料,及时装袋,装袋时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70%为好。过干加石灰水,过湿,可加入适量生石灰进行调整。装好袋发菌时,掌握空气相对湿度60%—70%,要在通风良好,空气偏干的环境发菌。当地可以露天发菌,也可在闲置屋里或棚内发菌,但是一定要注意通风,尤其是在棚内发菌可先不盖棚膜,以避免空气相对湿度过大。
  (6)袋两端打孔增氧,通风透气。
  (7)发菌期袋温应控制在20—25度,最高不能超过28度,发菌一般需20—30天,在此期间,随时注意观查料温,通过倒堆,控制袋温在20—25度,避免出现30度以上的高温引起烧菌或烧料。
  (8)保持环境卫生。菇棚使用前必须清除残留的培养料,垃圾等污染源,并用10%的石灰水涂刷墙、棚顶及地面,或用2—3%的甲醛液喷雾,或每立方米空间用5克硫磺薰蒸,同时,喷0.4%DDV或0.2%的乐果杀灭害虫。进料前,棚内地面和墙上都要撒上生石灰面。
  七、发菌后期吃料缓慢,迟迟长不满袋
  1、发生原因
  装料过紧或菌袋两端扎口过紧,料中氧气不足或料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积累过多,抑制了菌丝生长;遇低温天气,积温不够。
  2、解决办法
  装袋应松紧适宜,扎口不宜过紧,或用针在接种部位扎些通气孔;遇低温,应采取保温措施,减少通风换气次数。
  八、软袋
  一般袋料表面长有菌丝,但袋内菌丝少,且稀疏不紧密,菌袋软而无弹性。
  1、发生原因 菌种退化或老化,生活力减弱;高温伤害了菌种;添加氮过多,料内细菌大量繁殖,抑制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大,氧气不足,影响菌丝向料内生长。
  2、解决办法 使用健壮、优质的菌种;适温接种,防高温伤菌;培养料添加的氮素营养适量,切勿过多;发生软袋时,降低发菌温度,袋壁刺孔排湿透气,适当延长发菌时间,让菌丝往料内长足发透。
  九、菌丝未满袋就出菇
  1、发生原因
  菌种用量过大;菌种太老,老菌块提前进入生殖生长,未等菌丝完全发满就出菇;发菌场地光线过强,低温或昼夜温差过大刺激出菇;袋口松开过早;在菌袋中部产生该现象是由于装料不紧,留有空隙加之见光,就会产生子实体。
   2、解决办法
  控制菌种用量在12%-15%;选用菌龄适宜菌种;注意避光和夜间保温,改善发菌环境,在接种后25-30天内尽量少见光;待菌丝发满后再打开袋口;装袋时利用木棒压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