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了隐居在山村,贴近大自然,整日没有案牍劳神,没有车马喧嚣,只有目送飞鸟往还、独自面对南山的惬意日子,这种一半隐士一半自耕农的闲恬雅致的隐居生活画面。
全诗如下:
《饮酒》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2、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
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陶渊明《饮酒》 描写了闲适宁静、惬意 的、与世无争的生活的生活画面。
饮酒①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品评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
陶渊明一共写下二十首《饮酒》,其中第五首是最有名的: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辞赋家。虽然也曾做过几年官,但终因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而选择隐居,不再过问仕途,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所旁长有五棵柳树,所以世人称其为“五柳先生”。
陶渊明以诗名传世,其诗歌主要反映田园生活,风格平淡自然,表现出安贫乐道、独善其身、怡然自得的心境。他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引来诸多追随者。
自东晋建立以来,朝廷纲纪松弛紊乱,权贵间互相勾结,老百姓流离失所。待刘裕掌控朝政以后,陶渊明大概知道东晋将要灭亡,自己的从仕抱负也终将化为乌有,很是烦恼。不过,多年从仕,他早已看透官场险恶、世俗污浊,于是便选择隐居。他虽已隐居,但还是越想越烦恼,于是干脆借酒浇愁。正是在此隐退期间,陶渊明意识到,人活一世,稍纵即逝,应该远离是非之地,活得坦荡从容、无忧无虑。
每次醉酒之后,陶渊明都会诗兴大发,咏诗抒怀并将之写下,待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如此,他写的诗稿越积越多,共有20首,全以“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为主题。随后,陶渊明把这期间写的诗歌编为一组,诗为《饮酒二十首》。《饮酒(其五)》就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指建造、构筑,“结庐”即建造房屋。这句意思是“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喧扰”。“车马喧”表面上是指车马的喧嚣声,这里指“权贵人士之间的交往”。开篇诗人即抛出一个一反常态的话题,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既然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建造房屋,为什么会不受世俗侵扰呢?
紧接着诗人给出了答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君”指的是诗人自己,“心远”是远离官场,远离尘俗。正因为“心远地自偏”,所以陶渊明才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正好照应前两句,所以从这里我们大概能看出,居住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受侵扰,是因为诗人主动疏远了奔逐于俗世荣耀的车马客,早已看淡权贵。
隐居在这里不去参与凡尘俗事,诗人平常都做什么事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自己的篱笆庭院里采摘菊花,不经意一抬头就看到了南山。此句用“悠然”二字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说明诗人所见所感,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低头采菊、仰头休息之际和南山不期而遇。该句中的“见”含无意中遇见之意,南山的美景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后两句同样如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南山在夕阳的照耀下景色极佳,雾气缭绕在峰间,鸟儿结伴返还山林。鸟儿朝去夕归,归于山林,诗人做官多年,最终回归田园。“归鸟”即诗人自己,归鸟与诗人心照不宣,融为一体。此外,诗人借“还”字来勉励自己,同时规劝他人,与其看不惯官场,不妨也像鸟儿一样“还”于山林吧!
最后两句,诗人从秋菊、南山、夕阳、飞鸟中悟出的道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意思是田园生活中有人生的真理,想要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描绘。“此”在这里是指远离官场、归隐山林、采菊饮酒的田园生活。“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也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以此来戒除浮躁。
陶渊明以平淡之语写采菊饮酒、秋日晚景,通过描述归隐之乐,道出生活哲理,颇具艺术魅力。但也有人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虽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但要想有所改变,不能单靠归隐,所以读来还是有一丝消极避世的意味。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的生活画面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