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安全观最早就是由中国提出来的。在2015年的国家安全会议上首次提出。
综合安全观,是指用全局的、联系的、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信息以及科技、生态、粮食、能源等一系列安全问题,通过科学统筹,运用多种手段,发挥整体合力,实现国家的总体安全。
综合安全观作为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本态度和看法,从国家安全利益、安全威胁、安全价值、安全战略和安全效益等方面,为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提供了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综合安全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开放的、发展的观念体系,当前以下七个方面的安全因素是必须密切关注的:
一是政治安全。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稳固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它居于综合安全观的最高位置。
二是军事安全。军事安全在综合安全中依然占据"核心"地位。国家越是发展、越是富裕,越要加强国防建设。
三是经济安全。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安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安全。特别是当前国际间能源资源争夺日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持续不断,使得经济安全尤为重要。
四是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甚至足以瓦解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改变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
五是社会安全。对一个国家而言,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等社会安全,直接关系国家的综合安全。
六是信息安全。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越来越普及,不良信息、有害信息容易扩散,还会放大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给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
七是生态安全。人类安全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消除或减缓人类生存的环境安全威胁,成为全球共同的安全责任。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包括事实认知、价值评价和主观预期三方面内容。包括 首先,国家安全观是对客观的国家安全状态的反映。国家安全观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既包括国家安全的一般客体,如普遍化的国家、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环境、国家安全体制、国家安全活动等,也包括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中的国家安全的具体客体,如具体化的国家(如当代的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具体化的国家安全状态(如当代中国的国家安全)、具体化的国家安全体制(如当前美国的国家安全体制)等;既包括对国家安全对象的综合性反映,例如从整体上认知国家安全状态,也包括对国家安全对象某些或某个方面的部分性反映,例如对国家文化安全的认识。由于国家安全对象或客体的多样性、层次性、复杂性、综合性等,不同的国家安全观因而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 其次,国家安全观包括主体对国家安全客观现实的价值评价。人们在反映任何客观对象时,都不仅是要认知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而且还同时伴随着对客观现实的价值评价。任何主体在形成国家安全观时,都不仅包括了对客观的国家安全现实的真理性认知,而且还包括了基于自身利益的对国家安全客观状况的价值性评价。这种基于利益的具有主观倾向性的价值判断必然影响到主体对国家安全客观现实的真理性认知,使主体在事实上都戴上了或深或浅的有色眼镜,并且自觉不自觉地必然通过这种有色眼镜来过滤客观的国家安全现实。 最后,国家安全观还包括主体对国家安全状态发展的预测和期望。国家安全观在反映国家安全客观现实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的同时,还会对国家安全的发展方向、前途、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做出预测,并在主观上就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机制,如何改善国家安全状态,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国家安全工作等等提出一些想法、观点、意见和建议。这也是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实质 从本质上讲,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现实的反映。国家安全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实对象,二是现实环境。现实对象是国家安全观的客体,是国家安全观反映的客观对象;现实环境是指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各种客观环境和条件,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命题中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不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思想的“背景”、“条件”、“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