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这些年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吸引了银行大量的存款,喜爱高收益的投资了P2P,胆小的选择了各种“宝宝”类产品,再不济买个国债的收益也是远高于银行定存的利息。近几年的新闻也透露出银行业整体的风光已不复当年,揽储能力下降,员工工资一降再降,再对上智能化浪潮,机械化工作的柜员也被机器取代遭遇被裁员的风险。
这些因素持续叠加之后终于在2018年出现了实质性的“爆发”,而“爆发”点却是银行自身的理财业务被严查了。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对于银行来讲,贷款属于表内,理财属于表外。表内贷款审核严格,说白了,放出去的贷款出现不良,领导要担责任,大额不良,从上到下下岗催收,辞职都不行,一不小心就都进去了。
但是理财不一样,理财你买的时候是签了风险告知书的,明确说了在极端情况下,本金和利息将会全部损失。所以,不够格的企业很多都走表外,而且量大超乎想象,资金空转,层层扒皮,券商,信托,中介,都赚的流油。 你要是去问客户经理你买的理财产品最终钱流向了哪里,笔者捉摸着他八成是不知道的,就是真知道的那两成人,他也不敢说出来。
所以监管一审查银行才发现:原来这个“亲儿子”比外面的“野孩子”路子更“野”。排查,限制,收紧,表外的那些通过各种渠道不知道流向哪里的钱续不上了。续不上什了什么概念?理财要违约!
所以去年末出了一个“新词汇”——打破刚性兑付。你买的理财,理财经理告诉你没有风险,但是并不是,本金都没了还怎么玩?相信你也听说,银行帮做理财,一年以后赔得镚子儿全无,要知道还在银行做理财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用户,届时大妈大爷排着队去银行闹事儿。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