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的“代北”是什么意思?

2025-01-05 09:26: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代北集团的形成

  代北集团的形成和壮大,是与沙陀势力的消长直接相关的,因此,这里主要以沙陀的发展为线索进行考察。沙陀人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自灵州迁往代北地区后,大致经历了朱邪执宜、朱邪赤心(即李国昌)和李克用祖、孙三个发展阶段。

  1、朱邪执宜阶段

  关于朱邪执宜的事迹,史籍中留下的记载不多,据《新书·沙陀传》,元和四年(809),朱邪执宜率部进入代北地区后,屯守神武川之黄花堆,其部落更号为“阴(按“阴”当为“陉”之讹)山北沙陀”。元和五年,宪宗伐镇州,朱邪执宜以军七百为前锋。镇兵解,因功迁蔚州刺史。元和八年,回鹘过碛南取西受降城、柳谷地,诏执宜屯天德以备之。元和九年至十二年唐朝讨伐淮西,长庆元年(821)讨伐成德,朱邪执宜均率部参加,后入朝留宿卫,拜金吾将军。大和四年(830),柳公绰奏授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

  朱邪执宜阶段,代北集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实现了沙陀同六胡州昭武九姓胡人的密切结合,形成了所谓“沙陀三部落”。

  所谓六胡州,是指唐前期设置在灵、夏二州之间(今宁夏、陕北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鲁、丽、含、塞、依、契6个胡人州,昭武九姓胡人即粟特人,史籍中往往将他们称之为六胡州人。安史之乱中,他们曾在安禄山部将阿史那从礼的引诱下叛唐,被朔方军和回纥联军击败。六胡州胡人一部分随安史叛军到了范阳,并入史思明部;而另一部分则迁至石州(治今山西离石)一带。德宗贞元二年(786),马燧率河东兵击吐蕃,“至石州,河曲六胡州皆降,迁于云、朔之间”[2]。

  沙陀人与昭武九姓胡人的密切关系,从“沙陀三部落”这一称呼中就足以看出。所谓沙陀三部落,是指沙陀、安庆、萨葛(又称薛葛、索葛)3个部落。其中安庆、萨葛均为昭武九姓胡人部落[3]。从现有材料看,“沙陀三部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文宗开成中。《旧唐书》卷161《刘沔传》:“开成中,党项杂虏大扰河西,沔率吐浑、契苾、沙陀三部落等诸族万人、马三千骑,径至银、夏讨袭。”但是,沙陀与六胡州胡人建立密切关系并不始于此时。同书卷165《柳公绰传》:“大和四年,复检校左仆射、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陉北有沙陀部落,自九姓、六州皆畏避之。公绰至镇,召其酋朱邪执宜,直抵云、朔塞下,治废栅十一所,募兵三千付之,留屯塞上,以御匈奴。其妻母来太原者,请梁国夫人对酒食问遗之。沙陀感之,深得其效。”《通鉴》卷244太和四年三月记此事更为完整,明确指出柳公绰奏以朱邪执宜为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又将“自九姓、六州皆畏避之”改作“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募兵三千付之”改作“使其部落三千人分守之”。当更得其义。

  沙陀本来就“素骁勇,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朱邪执宜出任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这无疑对沙陀征服代北各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所以,尽管“沙陀三部落”的称呼出现在开成中,安、康、史、何等昭武九姓胡人的大量出现更晚至李克用时,但可以断定,沙陀与六胡州胡人结成至为密切的关系,从朱邪执宜时就已开始。武宗会昌四年(844)唐朝廷讨伐昭义镇时,沙陀马军500人随河东行营节度使石雄出征。晋州刺史李丕 “缘扬言作乱”,“杀安义节之子”。李德裕写了一篇《奏晋州刺史李丕状》,其中有“安义节管沙陀兵马三十余年”[4]云云。“安义节”,从其姓名看,当为昭武九姓胡人。其“管沙陀兵马三十余年”,即从宪宗元和中即已开始。亦说明沙陀与昭武九姓胡人在朱邪执宜时就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六胡州昭武九姓胡人与沙陀的密切结合,在代北集团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沙陀人从唐末割据争霸到五代建立封建王朝,无时无处不有昭武九姓胡人的重要贡献。如李克用部将中和后唐、后晋、后汉诸王朝文武官僚中大量安、康、史、何等姓胡人的存在,都说明六胡州昭武九姓胡人同沙陀人一起,是代北集团中的核心和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