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
素描,
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却又不尽然,毕竟素描涵盖与牵连的东西太多,解决的问题也太多,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同时,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当然,专门的素描艺术家并不多,大都是兼职者,如诸位大师们,他廖寥几笔的创作草稿就已经价值不菲,你根本不用分是基础性强的速写还是独立的艺术品。这些即便看似寥寥几笔的素描作品,其后面的功力也非常了得,有时随便一条起伏弯曲的线条,体现的却是艺术家对形体、结构、特征、节奏、韵味、艺术史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在美术史上,素描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地位。在欧洲,所谓的“素描”长久以来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而基本上是艺术家——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开始正式的创作之前进行习作采取的最普通的方式,是一种草图或局部研究。
19世纪,这一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艺术”从观念到形式在这个世纪都得到了巨大扩展。而且随着世界的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大发展,艺术媒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画在纸上、接近传统素描表现方式的色粉笔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会使观者认识到画在并不耐久的纸质材料上的绘画同样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同样是完整的艺术作品。“素描”的审美空间逐渐为人们所认可。艺术家也开始有信心在素描作品上签上大名,将之作为与油画同样的单独艺术作品,素描从而也具有更为多彩的学术品格。
当“素描”在西方艺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始独立发展的时候,在中国,“素描”的引入也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意义。国人对“素描”开始熟悉大概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洋油画正式引入国内开始。Sketch或drawing被翻译成“素描”必定也经过了一番思量。
素描并不仅仅是被作为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进行研究的草图,而具有绘画造型基础的作用。而色彩——以油画为代表——也不仅仅是一个画种而以,而是具有绘画终极境界的意义。从此,在中国,“素描”不但获得飞速发展,而且能够与油画平分秋色,取得甚至在西方都还没有达到的地位。
艺术是无国界的,徐悲鸿早就这么说过。画家们这些纸上素描作品的形式也是没有国别的。但如果想到“素描”在中国语境中的意义,或许更能加深我们对它们的感受。这十几件作品的作者或者是老一辈画家,或者是在中国当代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中青年,其中多为油画家、版画家,所选的作品可以说都代表了各自的鲜明风格。徐悲鸿的潇洒,王式廓的真挚,杨飞云、王沂东的细腻,尚扬、王华祥的奔放,朝戈、石冲的冷静,艾轩、龙力游的抒情,以及曹力的梦幻、孙为民的阳光,使得这批画作丰富多彩,素描所具有的活泼、深刻、隐密的品质展现无遗。
纸上的素描或许不如画布上的油画那么夺目,但它们却以独特的品格展现着精彩。在欧美艺术收藏圈,素描作品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部分。私人收藏家大量出现,公共博物馆也非常注意对素描作品的收集。1898年出生在德国的著名素描收藏家柯蒂斯·巴尔(Curtis O. Baer)的一段话耐人寻味:“‘你为什么买素描?’我想我已经给出了一些原因。但有一个重要的动力还没提到,这个动力或许比所有其他的动力更为强烈、更为本质,那就是与那个我们只能把它称为‘艺术的奇迹’ 的东西共存——存在于永恒的事物与一张脆弱的纸之间的那个奇特共同体!”
素描在艺术界处于基础地位
素描就等于黑白灰~你说它是撒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