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床概况
1.矿床名称
贵州施秉县顶罐坡重晶石矿床。
2.地理位置及中心点经纬度坐标
矿区位于施秉城南西直距2km处,隶属施秉县,交通方便;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6′00″,北纬27°01′01″。
3.矿床类型、矿种、资源储量、规模、品位、勘查程度、开发情况
该矿床属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床,经初勘,揭露出重晶石矿脉17条,地表出露宽度0.2~20余米,单个矿脉长由30~280m不等;硫酸钡含量90%以上,矿石质量好。矿床规模为小型。矿石中含BaSO493.95%~99.42%,平均96.68%,矿石中普遍含Sr 1%左右,最高1.64%。围岩蚀变不明显,主要为弱硅化及重结晶现象。
4.所属Ⅲ,Ⅳ级成矿区带
ⅢBa-14 滇东-川南-黔西成矿带(III-77-①)。
5.区域成矿条件
区域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图4-1)。
矿区位于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三级构造单元)的铜仁逆冲带及都匀滑脱褶皱带四级构造单元成矿区内。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东西、近东西向者居次。宽缓褶皱是其显著特点,断裂不十分发育,多沿褶皱轴方向延伸,常使褶曲不完整,且南东域断裂多性质不明。
二、矿床地质特征
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大湾组及第四系(图4-2)。受区域性断裂构造的影响,矿区内形成了北东、北北东、北东东、北西向四组断层,因受该断裂的影响,使矿区以东岩层局部倒转、形变,造成区内小褶皱较发育,但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10°~70°,褶曲构造没有影响到矿脉的形态及产状。矿区内共发现17条矿脉,组成一个含矿带,即顶罐坡重晶石矿床。重晶石矿均赋存于下奥陶统桐梓组(O1t)下部,具明显的层控性。
2.矿床特征
(1)矿体特征
区内重晶石矿体(脉)赋存于下奥陶统桐梓组下部,呈陡倾斜脉状(图4-3)。矿床内已揭露出矿脉17条,单脉长30~280m,一般长180m左右;出露厚0.2~20余米,一般3~8m;控制延伸37~60m。矿体(脉)在平面上呈侧列式分布,在剖面上呈单脉产出,形态较简单,局部有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现象。
图4-1 施秉顶罐坡重晶石矿区域地质简图
(据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3地质大队,2011)
1—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2—下奥陶统大湾组;3—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4—上寒武统娄山关群;5—中寒武统高台组;6—下寒武统清虚洞组;7—下寒武统杷榔组;8—正断层;9—逆断层;10—性质不明断层;11—地质及不整合界线;12—地层产状
(2)矿石特征
A.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物质成分简单,主要为重晶石,伴生有萤石、石英、方解石,偶见铁质氧化物。
重晶石 为主要有用矿物组分,多为白色、乳白色、灰白色,致密块状,脉体边缘伴有少量萤石产出,具板状解理,相对密度大。
萤石 以乳白色、白色、灰白色为主,油脂光泽,硬度小,他形,致密块状。
石英 以乳白色为主,分布于重晶石脉的边缘部分,与重晶石呈负相关关系。
B.矿石化学成分
有用组分含量:BaSO4含量为93.93%~99.42%,平均96.68%,白色,质纯,达到化工用重晶石质量标准优等品。块状矿石BaSO4为95%左右,板状结晶矿石BaSO4为98%,蜂窝状矿石BaSO4为90%左右;矿石中锶含量为0.96%~1.64%,平均1.30%。其他微量元素含量:Cu 0.002%,Pb 0.003%,Zn 0.02%,Ga 0.002%。矿石中杂质含量较低,SiO2含量 0.3%左右,个别样品高达7.17%;Al2O3含量低于0.85%,Fe2O3含量低于0.89%。
C.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镶嵌状结构、细脉网状结构和溶蚀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
镶嵌结构 重晶石、萤石及石英相互嵌接而成,有时只有两种矿物互相嵌接。
细脉网状结构 矿物呈细脉状互相穿插而成溶蚀交代结构,各种矿物互相沿裂隙溶蚀交代充填而成。
图4-2 施秉顶罐坡重晶石矿床地质略图
(据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3地质大队,2011)
1—下奥陶统大湾组;2—下奥陶统红花园组;3—下奥陶统桐梓组;4—正断层;5—逆断层;6—性质不明断层;7—地质界线;8—地层产状;9—倒转地层产状;10—矿体编号;11—探槽编号;12—钻孔编号
块状构造 各种矿物组成大小不同的单矿物集合体。
斑点状构造 在大面积的主矿物范围内分布着呈粒状、星点状及斑点状的次要矿物。
角砾状构造 因应力作用生成的矿物破碎成角砾互相紧密交结而成。
D.矿石类型和工业品级
矿石自然类型为块状、板状及蜂窝状矿石。根据重晶石矿一般工业要求,该重晶石矿达到优质矿工业品级标准。
三、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1.矿床成矿控制
矿体受地层岩性和盖层褶断构造的联合控制。单一的容矿地层岩性,或单一的有利控矿构造,都不能形成重晶石矿床,只有两者相交切的空间场所,才有可能形成矿体,具有层(层位)、相(沉积相)、位(构造位置)三位一体的时空规律。
图4-3 施秉县顶罐坡重晶石矿床1号矿体剖面图
(据李文炎等,1991)
1—浮土;2—页岩;3—灰岩;4—泥灰岩;5—白云岩;6—泥质白云岩;7—重晶石矿体;8—断层及编号;9—探槽及编号;10—钻孔及编号;11—岩层产状
地层-岩性控制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必须是上为渗透性弱的具塑性的含泥质类岩层(大弯组或湄潭组),下为渗透性强的具脆性易于破裂的碳酸岩类的容矿层(桐梓组、红花园组)的二元结构岩性组合,即常称储、盖组合。还有一个矿源层,即在储、盖组合岩层的下伏或旁侧的成矿物质的来源供给区(寒武系—奥陶系硫源层、震旦系—寒武系钡源层)。
构造控矿 矿床或矿体的产出与分布,严格受北北西向至北西向张性、张扭性断裂组的控制,呈陡倾斜脉状、透镜状产出。只有施秉一带的控矿断裂多为北东向为主。
2.成矿作用
该矿的成矿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大气降水渗入地下,随深度增加而被加热,不断萃取区内含钡、氟、钙极高的地层岩石相关成矿元素,或混合深地层卤水,形成含矿热流体。
2)当富矿质、高矿化度的含矿热流体,在地下深处随着温度、压力的不断升高、增大,并在成矿期(燕山期晚期)构造运动等作用释放热量的影响下,沿断裂、裂隙等低压空间不断上升、运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从围岩中吸取矿质,使成矿热液矿化度不断增高。
3)当高矿化度的含矿热液沿早期生成断裂构造运移至地表浅部,由于温度、压力、浓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石英、萤石、重晶石等矿物便先后析出充填在北西向的断层空间,由于上覆泥质类岩层的屏蔽作用,使上述成矿过程能够重复缓慢地进行,直到矿床完全形成。
3.成矿模式
其形成过程概括如下:
1)大气降水渗入地下,随深度增加而被加热,不断萃取区内含钡、氟、钙极高的地层岩石相关成矿元素,或混合深地层卤水,形成含矿热流体。
2)当富矿质、高矿化度的含矿热流体,在地下深处随着温度、压力的不断升高、增大,并在成矿期(燕山期晚期)构造运动等作用释放热量的影响下,沿断裂、裂隙等低压空间不断上升、运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从围岩中吸取矿质,使成矿热液矿化度不断增高。
3)当高矿化度的含矿热液沿早期生成断裂构造运移至地表浅部,由于温度、压力、浓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石英、萤石、重晶石等矿物便先后析出充填在北西向的断层空间,由于上覆泥质类岩层的屏蔽作用,使上述成矿过程能够重复缓慢地进行,直到矿床完全形成。
综上所述,总结成矿模式如下(图4-4):
图4-4 施秉顶罐坡重晶石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图
1—砂岩;2—页岩;3—钙质页岩;4—粉砂质页岩;5—灰岩;6—生物碎屑灰岩;7—瘤状灰岩;8—泥灰岩;9—裂隙;10—断层;11—热卤水运移方向;12—重晶石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