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孙权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2024-11-20 20:32:4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

在赤壁之战的整个决策和战斗过程中,体现了孙权怎样的性格特点?

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但为什么当曹操“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呢?

这是因为: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孙权正是这样。张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虑”,孙权不能不深思熟虑,仔细掂量。孙权察觉到张昭等人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立即吐露出半点声色。这就表明孙权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桐梁,遇事从容、镇定,深思熟虑的“雄才”。

拒曹,本是孙权原有的想法。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操”,但由于张昭引出“三虑”,因而思谋未决。他仔细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关于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分析,权衡“拒”、“迎”的得失之后,毅然决断“当击”;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他的语言,他的态度,他的感情,何等坚决!

孙权,其实早有战备。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局禅运 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袭谈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布署。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回答2: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般都会觉得虎踞东吴的孙权是一个善於识才用才的明君。

其实,历史上的孙权和封建时代的许多创业之君一样,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其一生作为,充满了矛盾。在人才问题上,他就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

首先应该肯定,孙权确有识人之鉴、用人之明;特别是在关系孙吴集团安危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一优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他先后重用的东吴四任统帅——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可以说是选拔得当,并称其职。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弱击强,大败曹兵,不仅维护了孙吴集团的生存,而且为三分鼎立奠定了基础;鲁肃不仅早就向孙权阐明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天下大势,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配盯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方针,而且在其执掌兵权期间,坚持联刘拒曹,巩固了东吴的基业;吕蒙偷袭荆州,实现了孙吴集团多年来一直追求的占据长江的目标手慧,大大扩张了它的势力范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军,以后又屡次击败魏军,成为支撑东吴江山的栋梁。对於这几位杰出的人才,孙权放手使用,尊崇有加,甚至脱略行迹,恩礼备至。对周瑜,他视之如兄,亲厚异常;当周瑜去世时,他「素服举哀,感动左右」;直到多年以后称帝时,他还颇为动情地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注引<江表传>)就连周瑜的子女,他也特别关照。对鲁肃,他始终待以殊礼,比之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当他称帝时,也没有忘记鲁肃,对众公卿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对吕蒙,他十分赏识,认为其「筹略奇至」,仅次於周瑜;当吕蒙病重时,他极为关切,以重金召募医者,千方百计为之治疗,并随时观察其病情,见其能吃东西便喜笑颜开,否则便坐卧不安,夜不能寐;吕蒙病死,他痛哭流涕,悲不自胜(《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对陆逊,他倚为干城,极为信赖,特地把自己的印留一枚在陆逊身边,每当与蜀汉交往书信,总是先请陆逊过目,若有不妥,迳直改定盖印发出;黄武七年(228年),魏国大司马曹休率大军南侵,他以陆逊为大都督,统兵迎击,并亲自为之执鞭:以后,培薯和他又让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总督军国重事。……如此厚待辅弼之臣,实在难得,所以后人往往传为美谈。

然而,孙权也有不敬才、不爱才的时候,有时甚至发展到忌才害才的程度。试看以下几个例子:

张昭,东吴的开国元勋。早在孙策创业之初,就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受伤身危,把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托付给张昭,慨然叮嘱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张昭传》注引《吴历》)孙策死后,张昭当机立断,叫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孙权上马巡军,并命令各地将校各奉职守,迅速稳定了局势。以后,他又忠心耿耿地辅佐孙权数十年之久,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由於张昭性格刚直,常常犯颜切谏,使孙权下不了台。孙权对他既不太满意,又无可奈何,便采取让他坐冷板凳的办法。孙权初置丞相,张昭乃众望所归,孙权却任命了孙邵;孙邵卒,百官再次推荐张昭,孙权却又用顾雍为相;不让张昭当丞相也就罢了,可连「太傅」、「太保」之类荣衔也没授予,只给了他一个「辅吴将军」的官号。如此措置 ,未免有些薄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由此认为孙权的胸襟气度不及其兄孙策(关於张昭,本书另有<刚直不阿的张昭>一文专门予以评说)。

虞翻,东吴的大学者,勤於治学,著述甚丰,并乐於奖掖后进。孙策夺取会稽郡后,自领会稽太守,以他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然而,由於虞翻「性疏直」,不会察颜观色, 因而在孙权手下一再倒霉。孙权掌权不久,以他为骑都尉,他屡次犯颜谏争,使孙权很不高兴,加之又遭同僚毁谤,他竟被贬到丹阳郡泾县,多年不得任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吕蒙袭夺荆州,因虞翻兼通医术,请他随行,才使他摆脱禁锢。孙权封吴王后,大宴群臣,半醉之馀,亲自行酒,虞翻偏偏不赏脸,假装酒醉伏地,不接受孙权斟酒,等孙权离开,他才坐起来。这一来,孙权勃然大怒,拔出宝剑,要亲自将他斩首。大农刘基抱住孙权,请他勿杀善士,孙权竟振振有词地说:「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虞翻又算得了什麼?」经刘基苦苦谏阻,他才宽恕了虞翻。但积怒在心,终难消释,最后还是把虞翻放逐到偏远的交州,死后才许归葬故里(《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回答3:

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

回答4:

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