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针对问题的解答如下: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2、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
3、尊号
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之语。《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4、年号
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帝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
以上就是对您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清太庙 摄影:江湖刀客)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shì)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mǐn)、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例如: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宣王曰:…… (《齐桓晋文之事》)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去礼远众曰炀
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3)尊号:尊号是专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朝、元狩、元鼎、(前五个都是后来才追加的)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水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谥号
是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所作出的评价,具有盖棺定论的作用。但谥号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如杨广为炀帝,范仲淹、曾国藩为文正,张居正为文忠,海瑞为忠介,而文正是对臣子最高的评价。谥号为死后评价之用,多多少少会对处于高位之人的生前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庙号
人在死后一般都会被祭祀起来,而专门祭祀皇帝的地方则被称为太庙。皇帝死后牌位会放在太庙中,后世之君会给他上个尊号,这个号就叫庙号。如太祖、太宗、高宗。而有的君主会有多个庙号,如朱棣的庙号本来是明太宗,到世宗嘉靖时为了将自己的父亲的牌位放在太庙以享祭祀,便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
年号
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称号,也是皇帝为了标榜功业以让后世铭记自己所创立。汉武帝的建元是第一个年号,从此至宋朝,一个皇帝一般会有许多年号。至明清两朝,除了明英宗朱祁镇(起初年号是正统,后来被鞑靼俘虏,失去皇位,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和清太宗皇太极(年号为天聪、崇德)有两个年号,其余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后世一般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的皇帝,如永乐、嘉靖、康熙、雍正。
你可以使用百度的搜索引擎功能,直接查询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的含义。
您在百度的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段框内,输入“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然后点击“百度一下”,或点击回车键,即可浏览大量的相关网页。
保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