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问一位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大资本家:您的财产是从那里来的?是
您的劳动所得吗?我想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这都是我的劳动所得。…
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由李嘉图提出的。马克思在19世纪就已做了科学系统的明确。但一百多年来,自马歇尔、凯恩斯之后,萨缪尔森、哈耶克、弗里德曼等等,资本主义主流经济学家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否定这个基本原理,或者回避它。这种在概念和现实中存在着的矛盾和差异,正是引起世界经济社会动荡的问题根源(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内部) ……
对马克思经济学反感的西方经济学家几乎都知道,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得到的结论,是以科学的逻辑做出的,而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他们为了推翻马克思经济学,都把目标对准劳动价值论。1868年,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就在《德国中央文学报》发表文章说:“驳倒价值理论是反对马克思的人的惟一任务,因为如果同意这个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认马克思以铁的逻辑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结论。”
所以,一百多年来,经济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就集中在劳动价值论上。
在多数批驳者们看来,商品价值应该是由其最终“效用价值”决定的(这种观点是完全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的);另一种反对观点是:商品价值应由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共同决定。因为劳动的产品不一定有价值,还要看它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这种观点似乎较合理,也更客观中立,但如果未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可能走上反面 …)。
事实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科学综合了“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两种因素。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不理解,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忽视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本质内涵——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对商品价值的最合理化定义。其理论前提是默认在一种合理化、正常化的社会生产状态下的(正常合理的社会状态下,“需求”不可能创造商品价值)。在社会“需求”既定,社会正常状态下生产,其产品的“效用价值”(也就是“使用价值”)是相对既定的,所以,能改变其商品价值的只能是劳动时间。
正是为了科学地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分析商品的价值本质,马克思事先假定了“需求”在一种“既定”的状态下,这种状态,正是合理生产的初始状态。也就是说,只有在一种科学合理的社会生产状态下(而不是资本主义赌博式的“风险投资”、“市场挖拓”、“生死竞争”等状态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充分展示其效用。而这种“科学合理”的生产状态,也正是今后社会生产发展的大趋势 ……
市场机制理论本来就是马克思要批判的东西。如果你是用惯常的理论思维(如市场竞争的思想),或过去的标准、眼光去分析批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异于捧着《圣经》中的思想理论去批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比如,有人会批驳说:只要人们有需求的东西,就算没有任何劳动(如天上掉馅饼,地上长大米),也是有价值的。表面上看这种观点是有道理,但这种价值观念,实际上是完全站在需求者的“理想”立场上考虑商品价值的,其本质会导致一种“吃老本”和“坐吃山空”的生活价值观… 事实上,任何商品或资源都会有耗尽的一刻,这种价值状态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这种“需求”也不可能会创造新价值。
1.知识是智力劳动的成果。知识本身包含着价值,它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劳动过程开始以前对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用什么办法达到某种效果,就已在劳动者的观念中存在着。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渐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说,人的劳动过程首先是一个思维过程。在第一项具体的劳动过程开始之前,劳动者的头脑中必需积累足够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对劳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设计。通过构思和设计,形成如何通过人的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知识。只有在这种知识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各种具体的劳动。因此,劳动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知识积累和知识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人的劳动能力,即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是在人的大脑中积累的如何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是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而得到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无疑都是一种劳动过程,因此劳动力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形态的劳动产品,都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习过程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探索过程则是劳动力的生产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已有的全部相关知识,知识量往往是相当大的。越是重要的新知识,使用的知识量越大,因此新知识产品价值中的新价值就越大。
2.知识价值转化的倍加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而且在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自身的价值。可以说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能创新,而人类创新的原动力就是知识。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应用研究的原理探讨和开发研究的技术发明,三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转换周期日趋缩短,并日益成为融合一体的形式。知识产品在其创新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或几种使用价值的探索过程,但在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过程中,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往往呈现出倍加效应。如最早人们在开发计算机的时候只是想加快运算速度,但自从本世纪4年代计算机问世以后,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天上至航天航空,下至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卫几乎无所不包,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呈几何数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