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话,叫做“生活处处皆学问”。其实,“生活”即“人生”。如是,“人生”大于“哲学”,或者说“人生‘包裹’着哲学”;或者说“人生处处皆‘哲学’”。没有“人生”便没有“哲学”。“哲学”其实是从“人生”里“淘涣”出来的东西。
还有一句话,叫做“理论是灰色,生活之树常青。”如果“哲学”是“理论”的话,那么,“哲学”远没有“人生”丰富多彩。 即使是“你一辈子不思考人生”,也并不意味着您就是“浑浑噩噩的过下去”,您的人生依然裹挟着“哲学”。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农,也有他自己的“哲学”,在他的哲理之中,既有“种田的哲理”,也有“人生哲理”。虽然他也许既不知“人生”为何?也不知“哲学”为何?他可以有他自己的人生,但不必是“哲学人生”,更不会是“哲学家的人生”。
不少人总以为“哲学”如何高妙,以为“哲学”高于“人生”之上,超越“人生”,其实,大谬了!
殊不知——恰恰是“人生”造就了“哲学”,而不是相反!
当有人高歌“哲学”的所谓“理性”之时,并声称“因为无数最优秀的最具智慧的思想家已经把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写进了哲学里”,那多么的荒诞不经???——这恰恰是最大的“非理性”之思考!
难道“对人生的思考”就是“人生”么?难道“思想家们把对人生的思考写进哲学里”不是他们的“人生”? 其实,“对人生的思考”也罢,“写进哲学”也罢,不过是“人生”里很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