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深远影响

2024-12-02 12:33: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如何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1861年改革又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因为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需付出的赎金却高达9亿卢布,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总共不下20亿卢布。正如列宁所说的“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农奴制的危机 19世纪上半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俄国地主为了增加谷物产量,广开财富来源,不断加重对农奴的剥削。农民的生活因而日趋恶化,生产积极性更为降低。这不仅影响农民份地的收入,也降低了地主土地的产量,从而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在农奴制危机的情况下,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便涌现出来。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的一些地主从追求产量出发,便采用雇佣劳动制,以轮种代替三圃制,购置农业机器,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此同时,农民也发生分化,出现了富农阶层。他们雇工耕种,经营商业。所以农奴制度便处于逐渐瓦解的状态。

除了以上诸因素外,农民的斗争还冲击着农奴制。他们除了消极怠工,破坏地主财产外,还揭竿而起,浴血战斗。19世纪上半期,曾经发生过上千次的农民起义,使农奴制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农奴制度下的工业 在农奴制度之下,俄国的手工工场有农奴制的和资本主义的两种。前者依靠农奴劳动,或由政府设立,或为业主开办,或是贵族地主经营;后者使用雇佣劳动,是由商人或富农建立的。19世纪上半期,使用农奴的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产品,往往用鞭笞,带枷锁,坐监牢等强制手段,强迫农奴增加劳动强度。而农奴所采用的逃跑、放火、起义等手段和场主进行的激烈斗争,使农奴工场无法维持下去,于是纷纷倒闭,到1860年,能够幸存的已寥寥无几。在农奴工场衰落的同时,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场相对地发达起来。在加工工业中,1804年的自由雇佣工人占全体工人的48%,1825年升为54%,1860年达到82%。但是,资本主义的工场仍然受到农奴制的束缚,不易充分发展。例如,这时所谓的雇佣工人主要是缴纳代役租的农奴。他们所交的代役租实际上是场主所攫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降低了他们的利润率。

由于手工工场的发展和场主发财致富,俄国自19世纪30—40年代起也开始了工业革命。最初,俄国的机器主要由英国进口,后来机器制造业也发展起来,到1860年俄国有59所机器制造厂,其生产总额为795.4万卢布。俄国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又缺乏真正的自由劳动力。所以即便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手工工场主出于掠夺剩余价值的需要,坚决要求废除农奴制度。

十二月党人起义 十二月党人多数是年轻的贵族军官。沙皇政府的暴戾,贵族的专横和农奴制的落后,推动他们展开了废除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十二月党人的第一个组织是1816年由青年军官莫拉维约夫创立的“救国协会”。但由于内部意见分歧,不久瓦解。1818年又成立了“幸福协会”,共有会员200人。他们把建立共和国当作奋斗目标。1821年又重新改组,产生了“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南方协会的领导者是彼斯特尔,他曾经起草了俄国革命运动史上第一部共和国宪法草案——《俄罗斯真理》。这部宪法草案宣布坚决地消灭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政体,规定地主有地一万亩以上者,没收一半,划为公有土地,并确立了宗教信仰、言论和出版等自由。北方协会的主要领导人是莫拉维约夫,按照他拟订的宪法草案,选举资格有高额的财产限制,提出解放农奴,但不给土地,这明显地表现出十二月党人的贵族阶级的局限性。其中以雪列耶夫为首的一派号召推翻沙皇制度,成立共和国。两个协会在主张通过军事政变,推翻沙皇制度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

十二月党人经过一定的酝酿以后,准备于1825年12月14日趁臣民向新沙皇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宣誓的机会,举行起义。这一天起义的军队按时开到参议院广场。虽然指挥官没有露面,但3000官兵也同皇家骑兵展开了战斗。尼古拉最后调来10000多军队才把起义镇压下去。半个月后,十二月党人又在南部发动起义,占领了华西里科夫城,也被沙皇军队击败。起义的主要领袖彼斯特尔、莫拉维约夫等5人被处绞刑,100多人流放西伯利亚。十二月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指望依靠军事密谋完成革命。但他们对沙皇专制的英勇斗争,增强了俄国人民的革命意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二月党人起义后沙皇政府的反动 面临着波澜壮阔的人民运动和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尼古拉一世即位后,便“直言不讳、肆无忌惮地力图施行专制政治”。1826年7月,他在“陛下办公厅”中特设“第三厅”,把政治警察的反动活动,置于自己亲身领导之下。同年,他颁布书刊检查条例,凡怀疑宗教诫规、不崇敬政府,批评君主制或提倡政治自由的任何作品,检查者都应禁止发表。沙皇政府为了巩固专制制度,还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机构。在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下,恐怖气氛笼罩了全国。

但是,人民群众是不屈服于沙皇政府的淫威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尼古拉一世的统治期间发生了674次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同时,还发生了工人骚动。在1830—1850年间,至少有108次工人骚动。此外,1830年9月还发生了影响很大的波兰起义。第二年9月尼古拉调动了12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沙皇政府的反动还表现在外交政策方面。尼古拉一世极力向土耳其侵略,阴谋向巴尔干扩张。1849年又出兵镇压匈牙利的革命,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支柱。

革命民主主义者 农奴制的日趋危机和群众斗争的蓬勃发展,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强烈的反映,出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呼声。他们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洛留波夫等。

赫尔岑(1812—1870年)出身于贵族家庭,他早年接受了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并受到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他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1829—1833年)曾经组织政治小组,宣传建立共和国的重要意义。后来,他用小说来揭露、攻击沙皇专制政体和农奴制度的罪恶。1847年,赫尔岑不堪沙皇政府的迫害,流亡西欧。1857年7月,他和奥加略夫出版了《钟声报》。他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目睹者。革命失败以后,他认为在西欧已经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因而幻想在俄国利用村社,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当然,这样的“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完全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以及尚未脱离其影响的无产阶级用来表示他们当时的革命性的一种美妙词句和善良愿望。”①

别林斯基(1811—1848年)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海军医生家庭。他靠官费进入莫斯科大学。但不久因写攻击沙皇制度的文章而被开除。他坚决反对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又无情地揭露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欺骗性。列宁对他评价很高,称他是俄国解放运动史上“完全代替贵族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②

尼古拉·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是牧师的儿子。他在彼得堡学习期间,曾经受到赫尔岑和别林斯基的影响。他作过教师,大胆地利用课堂宣传革命思想,以后从事文艺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极其深刻地批评资本主义,提倡建立社会主义。但他和赫尔岑一样都同样把村社当作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不过,他又与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不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有产阶级和政府的“善意”,而认为人民的革命是建立新社会的唯一途径。

尼古拉·亚·杜勃洛留波夫(1836—1861年)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战友和学生。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农奴制和专制政体,极力宣传社会主义。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编辑过极有影响的《现代人》杂志。他们以这个杂志为中心,把许多革命者和革命团体有组织地团结起来。

革命民主主义者不仅制造革命舆论,而且还深入群众试图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50年代末,他们开办星期学校,招收劳动人民入学,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活动对于促进俄国废除农奴制起了很大作用。

克里米亚战争 俄国和英、法向西亚的侵略,引起俄国和两国的冲突。这个矛盾的发展导致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1853年10月4日,土耳其在英法的怂恿下对俄宣战。战争开始以后,就形成了多瑙河流域,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三个战场。11月30日,俄国海军在黑海沿岸的西诺普以北击溃了土耳其的舰队,土耳其便处于不利地位。英法两国为了挽救土耳其的败局,制止俄国势力在西亚的扩张,于1854年3月28日对俄宣战。英法舰队在黑海、波罗的海和白海对俄国展开进攻。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黑海、波罗的海和白海对俄国展开进攻。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黑海北岸的耶夫帕托里亚登陆以后,克里米亚半岛便成了主要战场。1855年1月,撒丁王国也加入联军作战。经过将近一年的在克里米亚的战斗,俄军于9月11日被迫自塞瓦斯托波尔撤退。这是俄军基本上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标志。虽然俄军以后在高加索战场击败了土耳其军,但难以挽回俄国失败的结局。1856年3月,交战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议定:俄国和土耳其都不能在黑海保有舰队;土耳其的基督教徒由欧洲各大国“共同保护”;俄国拆除黑海的要塞。此后,英法两国在巴尔干和西亚的优越地位便巩固起来。

参考资料:华夏网,世界经济网,光明网,忠奎网,填薛论坛,世界窗网

回答2:

俄国从封建的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自上而下具有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回答3:

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农奴制残余在俄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中仍大量存在,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回答4: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回答5:

一定程度上,农奴政治上翻了身,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不必束缚在田地上遭受奴隶主盘剥。 但更深层的是,革命也保护了奴隶主的权利,农奴被分到的都是贫瘠的土地,为了生活只好继续向奴隶主租借田地,这样就继续遭受了奴隶主的盘剥,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