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跟我讲过一个关于刺猬的故事。也是拥抱。其中一只刺猬为了拥抱另一只刺猬而把自己身上的刺全部都拔光了。
在女儿16岁时因提前招生进入了高一,我的灾难也随之而来。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时期,生不如死,焦躁的时候真的很想从十楼往下跳。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不好,父母整天忙碌奔波养家糊口,没有人在乎我的青春期是否已经到来。你能任性和矫情都来源于别人无尽的关注,所以,我自己的青春期只有迷茫没有矫情。可是,女儿的青春期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潮湿阴冷,我与她之间有一堵神秘的墙,让我无法触及。什么时候我要看女儿的脸色过日子了,为什么日子过着过着就过颠倒了呢?
每天心里都是被不良情绪堵得慌,压抑地快要喘不出气了,被母女的争吵或冷战逼得更年期提前了。就在这时,我得到了这本书------《如何拥抱一只刺猬》,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久旱逢甘露。
对,把青春期的孩子形容为一只刺猬再妥帖不过了。只是一直以来,我只看到了她身上的刺,却没有发现其实这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尖利,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根根竖起,更不会想起其实刺猬的腹部是相当柔软相当温暖的。
文中说:我们的孩子们为了不让别人接近,就会把自己保护起来,像是刺猬一样,为自己设立起重重障碍,变得多刺、易怒,难以接近。尽管表面看起来浑身都是刺。可实际上,她们却从心底渴望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她们需要并渴望被爱被理解被接纳,希望与父母以及所有关心爱护她们的成年人和谐友好地相处。
想要拥抱一只刺猬,虽然起初会被它刺痛,但只要有信心和耐心,就总会找到适当的方法,既能够把刺猬抱起来而又不刺到双手。
拥抱刺猬的法则:
不要戴手套,让刺猬闻到你的气味。你如果想要接近孩子,并与她亲密。首先你要放下自己的防备心里,让孩子感受到你希望和她亲近。让她能感受到你的气息,让她感受到你还是她最爱的妈妈。不管她变得怎么样,你还是原来的你,无条件接纳她,无条件爱她。
曾记何时,父母的爱什么时候变了,变得功利了。我们为孩子付出时总是和孩子讲条件,如你考试得多少分才有奖励,达不到时冷嘲热讽、拳脚相加。要知道今天的孩子都是我们自己一口一口喂养长大的,也就说孩子的样子是父母所教所养,她是按照父母的养育方式在成长。
你怎么样,她就怎么长。要想拥抱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你所给的安全感。
2.不要着急,慢慢来,让刺猬放松警惕。如果它卷面刺球,竖立起全身棘刺,请保持冷静,耐心等待。
为了女儿的任何事情总是会发生大战,如成绩、偏科、买零食、穿衣服、交友等等,只要是与女儿有关的任何事情,母女之间永远是有不同的看法,冲突不断,每天家里硝烟弥漫。每次发生冲突时,女儿不屑与我争辩,只眼皮一翻,懒得理我,把门一关,战火暂停。而我一定要将事情进行解决,其实更应该理解为我希望她向我屈服。现在想来是我的控制欲太强了,还是把她当小孩子看,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慢慢长大,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观、交友观、消费观、人生观都是不同的。70后与00后的30年差距应该是鸿沟了吧。
每次冲突,都会把母女俩距离拉得越来越远。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抱过她了。当我有时无意间碰触到她时,女儿如同触电一般,将身体缩了一下。她的这个动作真的伤到了我,也惊醒了我。
面对学生再大的问题,我都能冷静面对,理性处理,循循善诱,等待她们的成长。而对于亲生的女儿却没有了半分忍耐,容不下她对我的权威的挑战。这几年她总是说我对学生比对她还好。孩子的观察角度与成年人不同,她看到的是我对学生的宽容,对她的严厉。
当她将刺根根竖起来时,是向我发出了信号,是她自我的保护。谁能在怒发冲冠时还能理性思考呢?女儿不能,而我应该可能努力地学习。因为我是妈妈,我经历过她一样的青春期,而她却没有经历过我的更年期。
记得有一次,她向我控诉我的所有的罪状时,我的所有的付出与关爱对于女儿来说却是不理解、不尊重,被控制。那一次,我们都哭了。我不知道我对女儿做了这么多伤害她事。当我向她道歉时说:妈妈不知道,妈妈做的这些事已经伤害到你了,妈妈总认为这样做是对你的爱。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很多事情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怎么样来养育你。当她听到我这么说时,她回我说:我也没有当过妈妈,我怎么知道你应该怎么样当妈妈,你不好去看书学习的啊!我还第一次当女儿呢!
我们在这次冲突后,约定以后有什么事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交流。在写信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进行自我反省,也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对方的立场,学会遇到事情时,想想自己也想想他人。
3.因为刺猬的腹部没有硬刺而是柔暧的皮毛,所以应该用双手,从腹部将它抱起。让刺猬一点点地适应,直到让它觉得在你的手里待着很舒服。
毕竟还只是孩子,毕竟是最亲血缘的母女关系。再大的冲突也是内部矛盾,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
当刺猬竖起自己的刺时,是他认为自己的刺很尖利,可以保护自己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是它开启了自我保护模式。妈妈应该是孩子的最安全的港湾,而现在孩子的很多伤害洽洽来源于最亲近的人,如此一来孩子无处可逃,只是把自己变成一只刺猬。
妈妈应该看到孩子内心柔软的地方,和孩子一起努力地保护。记得女儿读高一时,有高二的男生因爱慕女儿,将一盒蛋糕送到教室里被班主任看到,因女儿有早恋的迹象叫我去学校。老师当着我的面说女儿:读书不好没关系,道德品质出问题了,人就废了。我当时只是不想老师对女儿产生不好的印象,一味地跟在老师后面唯唯诺诺批评女儿不可以早恋。女儿认为我根本没有站在她的角度,没有问清楚她根本没有接受蛋糕,自己到底有没有谈恋爱,帮着老师没有帮她,让她一个人面对所有的指责。女儿到现在还在控诉我,没有真正的保护她的尊严。
经历过才能懂得,如果我总是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我就丧失了很多了解孩子的机会。
女儿的16岁,是如此的漫长,可以说真正的让我感受到度日如年。
转眼间,她已经17岁了,我们曾在战争中彼此伤害,但同时也在冲突中自我反省,我们不断地寻找对方最柔软的地方,最柔软的时光。每次送她上学,接她放学,她会将在学校里好的,坏的,老师的,同学的,各种事情与我分享。这些事情其实也没有必要判断出是是非非,我当听众就好,适当地给一点小建议。与孩子相处,如同浇花,水流太急太大,全部反溅出来,弄湿自己的衣服,而涓涓细流却能润物无声。
表面看起来,孩子真的像刺猬一样,浑身是刺,让人不敢触碰。可是在看似坚固的防御下,他们却是渴望被接受,被需要和被爱的。
孩子是独立个体,她们长大了不再依附与父母,希望能自由地成长,拥有自由的灵魂地同时也希望来自于亲人赞许的眼神,委屈后安抚与倾听,受伤后的拥抱与治疗,成功后分享快乐。
孩子是不是一只刺猬,其实更多时候是父母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