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曾经吸引并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其中,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更是对于亿万国人影响巨大.《童年的朋友》是从第一部里节选出来的,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只是凭借着单纯的零碎的描写,这篇小文就把一位伟大的老人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可谓“佳作天成”.
细细品来,它的成功之处其实也是所有此类文章的成功之道.
一、他有一颗热爱、感激外祖母的心.
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颗心,你会发现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饱蘸了作者的深情.他把自己的由衷的爱和感恩通过文字纤细入微地表现了出来.梳头的外祖母,边唠叨边梳理自己浓密的头发,并不美甚至有点凶的样子,给小人儿的感觉却是可笑又可亲,在那细致而不罗嗦的描写里我们能够读到,连老人家的牢骚都有几分亲切的味道.不止这样,那些话语在小孙子的心目中,是那么动人.她微笑的样子,她被生活摧残的面孔,她弯得有点驼的背……都是那么美!
如果说前六段是曲笔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作者发自内心地说外祖母是那个把他从黑暗中叫醒的人,而且强调了她是自己终身的朋友,是自己最知心的人.不仅如此,她还给了自己应对这个社会的力量……这是何等的地位!这又是何等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由此推知:如果没有外祖母,那个弱小待塑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二、他有一双时刻追随外祖母的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我”——一个孩子的眼睛里折射出来的.你瞧:从那个早晨开始,从“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开始,“我”就未曾把目光离开过外祖母片刻.“我”一眼不眨地注视着她的梳头,目不转睛地和她说话,关心着她的每一举动……把她的一切尽收眼底.多么浓郁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份情意,一个孩子把他全部的注意力完全倾注在了这位他钟爱的老人身上.那双须臾不曾经离开的眼睛,摄象机一样留住了生活中的一切.
三、他有一支灌注情感与灵感的巨笔.
假如只有心与眼,而缺乏了语言,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这位可敬的外祖母.而高尔基,他恰恰有如此的才华.情与灵的结合成就了杰出的作家,也成就了我们的读者.
细而不腻的描写.写一位并不完美的人并不优雅的行为,怎样才能写得既不虚假又不让人读了心生不悦呢?在首段关于梳头的描写里,那多得出奇的头发,很是吓人,可“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却给予了它生气.接下来,作者细细密密地把祖母的一系列动作一一道来:把过多的头发“兜起来提着”,把木梳费劲地“梳进”去……挺麻烦的一件事,但后面,被“歪扭的嘴唇”、“气愤的光芒”、“又小又可笑的脸”一冲淡,刹那间真实质朴了.一连串的描写,细致而不腻味.
推陈出新的比喻.这是本文的亮点.作者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产生了难以言表的表达效果,也给了节选的短文极大的美感.他把外祖母说话的声音比做温柔、鲜艳、丰润的鲜花,这比喻又美妙又独特,一下子使得外祖母的形象变得格外地美丽,而且是一种超越容颜的不朽的美.他把外祖母的眼珠比做黑樱桃,红艳艳的樱桃闪烁着水晶般的光泽,特别诱人.黑的,可以想象它的光彩与剔透.他把外祖母的腰比做驼背,写尽了外祖母的辛劳.他用五光十色的花边来比喻外祖母出现后“我”的光彩夺目的生活,突出地表现了外祖母对于我的重要与无可替代.
质朴深情的赞美.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诚恳地道尽满腔的感恩.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片深情.
佳作就这样慢慢地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