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说明“养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塑造人的基础工程。人们常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
过去,我们一提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总是将其单纯地归为品德教育,认为一些强制性的管理和处罚制度就能使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果却总是治标不治本。经过多年的归纳总结,我们认识到,仅仅对学生的行为严加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和行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的,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经形成在相应情境中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表现出与之匹配的行为,进而形成一定的适应能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和研究矫治学生行为问题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明白事理,变被动为主动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理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应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在说理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可结合讲“邱少云”的故事,对学生排路队的教育时,可结合一些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的具体事例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要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2、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作为老师或家长,都要以身示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这样不仅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身为辅导员的我,在学校亲自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提出的各项要求,能亲自做出表率。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多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只要我发现的就及时给予表扬,有时利用升旗仪式、有时利用小黑板、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表扬。而且要在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二、正确引导,端正行为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我校对学生上下楼站两排靠右侧通行,一直以来是学校对学生行为训练重要一项内容,如若忽视必将会发生学生踩踏事件。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此行为的培养呢?首先,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强调上下楼要站两排靠右侧上下楼,并说明不站排上下楼会很危险,并且影响楼内的秩序。同时安排一两名本班同学组织站排有序的上下楼。学校课间安排值周领导、教师课间巡视。值周学生课间在楼内站岗。同时加强站排上下楼的严格训练。学校每周利用升旗仪式后,总结表现好的班级,同时提出不足。在行队礼的训练,文明礼貌的训练,文具摆放,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中队会、大队会等形式,通过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等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三周养成一个习惯,三个月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三年养成一个不易改变的习惯。那么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实际,精心准备,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直到巩固为止。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督促评比、加强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每周一评,并公布评比结果。评比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评比都要严格、认真、及时、准确。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行为习惯类似的竞赛、评比活动。如:“雏鹰争章”、礼貌表演大赛;给成绩最佳者受予“自理能手”、“纠错卫士”、“礼仪标兵”“行为规范小明星”等称号。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五、重视家校合作、齐抓共管、发挥协作力量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校利用教师家访、每月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和个别家长个别沟通等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教师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学生在校的表现向家长说明,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家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组织家长交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讲座,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习惯。
与此同时,要特别重视班级对学生管理,学校少先队大中队干部的监督管理作用,以及学生的舆论监督作用。学校可以把各种规定,分解成若干块,在学校范围内展开评比,由学校学生干部每日检查评分。学校每学期可组织评比习惯好的学生,并给予奖励,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如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我相信,培养小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是能够实现的。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吧!
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自身的行为习惯做起,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教养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不妨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