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方面的科普知识

自然科学
2024-11-19 20:50: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RRLTBlIl7FPv5GfTfksoA

提取码: mqqw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出发吧,月球

回答2:

人眼所见的月亮,在古代也被称为月球、玄土、单鹃和潘宇,是地球的卫星和太阳系的第五大卫星。月亮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一百八十一分之一。

月球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大卫星,它的表面布满了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0公里,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可能是在大约45亿年前形成的。地球形成后不久,关于它的起源有几个假设。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理论是,它是在“大碰撞起源理论”中形成的,该理论是由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天体“Teyia”发生巨大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的,并聚集在地球周围。

扩展资料:

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周期为27.32166,正好是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到月亮的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同步旋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它被认为是卫星对行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它能让我们看到59个平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亮相对于背景天空每小时移动半度,这与月亮表面的表观直径相似。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更靠近黄道平面,而不是地球的赤道平面。相对于星空背景,月球绕地球运行(月球自转)所需的时间被称为恒星月。

新月和下一个新月之间(或两个相同阶段之间)所需的时间被称为农历月。月月比恒星月长的原因是,当地球在月球上运动时,它自己在绕太阳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球 (天体名称)

回答3:

上个世纪70年代因人类的造访而红极一时的月球,如今又站到了万众瞩目的前台,许多国家的航天局重新把目光投向月球。今年年底之前,欧洲航天局将向月球发射Smart-1探测器,它可以详细绘制月球的地质结构图。紧随其后的是日本人,他们计划于2003年向月球发射两颗大型探测器,用来探测月球表面及内部的情况。更有甚者,人类又像在当初征服宇宙空间的黄金年代一样,开始认真考虑在月球上建立空间基地的可行性。

科技点燃被政治冷落的热情

人们本以为月球早就被遗忘了。在人类挑战火星的尝试中,人们似乎对月球失去了兴趣。可是所有科研工作者都会告诉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研究月球不仅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数据,人类定居月球的设想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可那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一壮举本身的象征意义。30年后的今天,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的处境,丰富了人类发现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当年不可能办到的事,现在可以办到了。

6O年代末,月球是人类所有梦想的核心。从政治意义上讲,就是看谁能把自己的国旗最先插到月球上去,到底是美国还是苏联。1969年7月20日至21日夜里,美国人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随后,“阿波罗”航天器又先后五次把人类送上月球,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标本。可是后来,公众对月球探测慢慢失去了热情,因为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美国在证明了自己的强者地位之后,也对耗资巨大的月球探测行动失去了兴趣。1972年以后,“阿波罗”计划宣告停止。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登月舱最后一次带回月球上的岩石。从那以后,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地球再也没有向月球发射过探测器。

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小行星研究专家伊大·郎之万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与探索一般行星的程序正好相反。”出于政治和宣传上的需要,人们在探索月球的时候舍弃了过程,直奔最后的目的——派人登月。由于都争着要第一个登上月球,所以中间的科研环节被省略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科学家们开始优先考虑探测别的星球。可事实上,我们对月球的了解还少得可怜:70年代的时候,我们只对月球6%的地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进而深刻影响了我们对行星的科学研究。通过对月球岩石标本的分析,行星学家们明白月球是和地球同期形成的。他们发现月球表面的坑不是由火山爆发而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通过推算月球岩石的年龄,科学家们发现撞击月球的陨星很可能也撞击了地球。

欧洲航天局负责Smart-1探测器计划的科研组长贝尔纳·富万说:“月球就像一部书,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特别是陨星撞击地球的历史。在地球上,时间和地质构造的变迁已经抹去了陨星撞击的痕迹。”可月球是个很小的行星,形成之后其地表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仍然完好地保留着陨星撞击的痕迹。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某个时期太阳系的陨星碰撞非常频繁,这大约是在太阳系形成几亿年之后。

月球还远没有向我们揭示它所有的秘密。首先,陨星频繁撞击月球和地球的时候,差不多正是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之时。那么这种碰撞会不会通过给地球带来有机物质而有利于地球生命的出现?或者正相反,它反而遏制了生命进化的努力?另外,科学家们还想搞明白月球对地球自转的稳定性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还希望了解月球形成的详细情况。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月球大约起源于45亿年前一颗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后从地球上分离出的一块物质。可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一下子脱离地球而形成的,还是由地球分离出去的无数小碎片聚集而成的。

要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唯一的办法是向月球周围发射探测器,对它进行全面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我们现在的探测器比30年前要先进得多。富万说:“‘阿波罗’上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只相当于现在的袖珍计算器。可是用现在的微型摄像机和仪器,我们能够得到比当年的黑白照片所提供的信息还要准确得多、丰富得多的数据。”

科学家认为,月球可能很像一个巨大的外硬内软的球。这一新观点来自30余年间科学家利用月球表面反射的激光光束对月球的观察,观察结果为探知月球冰冷寂静的外壳下究竟有什么提供了线索。

1969年~1972年间,有6艘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相继在月球表面着陆,每一次都在月球上留下一些仪器,以便继续传回有关月球的信息数据。一些仪器测量了月球的地震波或振动波,测量得到的地震波数据以种种方式传回地球,从而表明,月球内部与其坚硬的岩石外壳大不相同。

执行登月使命的“阿波罗”飞船还在月球上留下了几个反射器,这是一种能将地球上发射的激光光束反射回地球的玻璃检测板。美国西得克萨斯戴维斯山的麦克唐纳天文台近几年来一直坚持向月球发射激光光束,每个月达20天。

一般来说,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略呈椭圆形,因此,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的每一个点都不一样,当月球距地球稍近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比远时要大。那么,地球与月球间引力的大小对月球有什么影响呢?美国帕萨的纳喷气动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鲁姆斯·威廉姆斯将月球因受引力引起的表面起伏称作“固体潮汐”,并认为,月球表面的起伏通常有几厘米。同时,地球也以同样的方式对月球引力做出反应,即地球的地壳也存在“固态潮汐”现象。

威廉姆斯说,月球的膨胀和收缩表明,它的内部构造部分是液态的。月球的内部构造大概可分为三层,月球拥有一个炽热的液态内核,液态内核被一层固体岩石和部分液态岩浆包围着,而包围着这一层的则是月球冰冷坚硬的岩石外壳。虽然探明月球的内部绝非易事,但科学家有信心把这一问题彻底搞清楚。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b]1969年7月16日[/b]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b]美国 内尔·阿姆斯特朗[/b]

●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b]捕获说:月球是地球引力的俘虏 同源说:月球是地球身上的肉 呵呵[/b]

●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b]月球土壤中含有铁、银、金、铅、钼和非规则的金锌含铜粒子,还有含有锡和铜的两种金属锑粒子和铼粒子[/b]

●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 [b]1993年2月4日,俄罗斯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就曾利用“进步”号货运飞船进行过一次代号为“旗帜2”号的“人造月亮”实验,在太空展开了人类第一个太阳帆。实验获得了极大成功。“旗帜2”号阳光反射镜装在一个镜包中,由8瓣厚度仅有5微米的超薄镀膜铝片组成,镜瓣之间由32根线连接。镜包打开,“旗帜2”依靠自身放置产生的离心力舒展开来,成为一轮“人造月亮”。这个“月亮”直径为20米,地面光斑直径4000米。当它运行到西欧上空时,恰好是后半夜,它大方地向地面射去了第一缕阳光。可惜由于云层太厚,人们未能详细观察这一不同寻常现象。但很多人都说曾看到一束光亮。试验结束后,反射装置与“进步”号飞船分离。在加拿大的晴朗夜空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天空中“飘扬”的“旗帜2”号,有人还拍下了照片。在此之前,俄罗斯还进行了“旗帜1”号阳光反射镜的地面工程实验。俄罗斯科学家追求光明的努力天地可鉴。[/b]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b]384400千米[/b]

●“朔”“望”各是什么现象?[b]分别是新月和满月[/b]

●“月海”是月球上的海吗?最大的“月海”叫什么? [b]月海是月球上的平原和低地,最大的月海“风暴洋” 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b]

●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b]月球年龄~4.6×10[sup]9[/sup] 年,但是也在月球上找到53亿年前的岩石,因此月球可能比地球更老[/b]

●月球的半径是多少? [b]1790公里[/b]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现象? [b]地球挡住了到达月球的太阳光[/b]

●月球上的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 [b] 叫“环形山”是陨石撞击的月球表面的结果。[/b]

●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变得那么轻? [b]因为它的引力只相当于地球的1/6[/b]

●月球为什么会发生圆缺变化? [b]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b]

●为什么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 [b]在潮汐力的作用下,月球的自转速度已经变得与公转速度相等,月球总只有一面朝向地球。[/b]

●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的什么建筑? [b]金字塔(我有点怀疑)[/b]

●月球是行星吗? [b]是地球的卫星[/b]

●月球引起大海变化的现象叫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 [b]叫潮汐现象,是由于月球(还包括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力(不是简单的引力)作用发生。[/b]

●你能说出哪些天文仪器? [b]天文望远镜 经纬仪及赤道仪[/b]

●天文台为什么总是建在山上? [b]天文观测与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宁静度密切相关[/b]

●天文台为什么是圆的? [b]可以做360°的旋转,观察天空区域更大[/b]

●人类历史上是谁第一个开始月球的科学观察?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b]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勤奋好学,刻苦实践,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在长期观测、精确计算和对历史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制了《大明历》。他最早把岁差引进历法,提高历法精确性,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大明历》中使用的数据,大多依据长期实测的结果,相当精确。按照祖冲之的数据计算,一个回归年的日数为365.24281481日。并求出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这些都非常接近现测数值。所推算的五大行星会合周期,也是当时最好的结果。他还发明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这个方法也为后世长期采用。

462年,祖冲之上书刘宋朝廷,请求颁行《大明历》,但遭到皇帝宠臣戴法兴的反对。戴法兴指责引进岁差和改革闰周等违背了儒家经典,是“诬天背经”。祖冲之据理力争,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篇辩驳的奏章。他表示“愿闻显据,以核理实”,并引用历史文献和天象观测的大量事实,逐条批驳了戴法兴的论点。他明确指出天体运行“有形可检,有数可推”,是有规律的。科学在不断进步,人们不能“信古而疑今”,充分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坚持真理,革旧创新的可贵精神。但是,祖冲之生前《大明历》未能颁行。后经祖冲之三次上书朝廷,推荐《大明历》,终于在梁武帝天监九年(510)被采用颁行,前后行用八十年,对后世历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衡(公元78-公元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又到首都洛阳参观太学,求师访友。

公元100年,张衡由洛阳回到南阳,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鲍德调离南阳后,张衡去职留在家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十四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汉朝的时候,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宇宙好像一个鸡蛋壳,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个看法虽然也是属于地心体系的范畴,但是在当时却有进步之处:

第一, 张衡虽然认为天有一个硬壳,却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硬壳之外的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第二, 张衡在《灵宪》这篇著作中,一开头就力图解答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他的回答具有朴素的、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因素。他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混沌沌;既分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由地溢出之气为星。

第三,张衡用"近天则迟,远天则速",即用距离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张衡的这种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制成于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后者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原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的。张衡对它作了改进,用来作为浑天说的演示仪器。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样,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哪颗星当时在什么位置上。此外,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他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约2,500颗;基本掌握了月食的规律;还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天的1/736,即29'24'',同太阳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径31'59''.26和31'5''.2相差不多,可见张衡的测量是相当准确的。

张衡认为,太阳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不论何时看,太阳实际是一样大的。张衡解释说:早晚观测者周围环境比较暗,在较暗的环境中看相对亮的物体则该物体就显得大;而中午时周围环境较亮,这时看太阳好像就显得小。好比一团火,夜里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张衡的这种解释虽不完善但有一定道理。

张衡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地动仪也用铜制成,形状像酒樽,内部中间竖着一根粗大的柱子,柱的周围有8根横杆连接外面。外面有8条龙,龙头朝下,按8个方向排列,龙嘴里各衔着一个小铜球,下面蹲着8只张嘴的蟾蜍。如某一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会倒向哪个方向的横杆,那个方向的龙嘴就吐出铜球,落到蟾蜍嘴里。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地动仪准确地预测了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的地震仪要早1700多年。他还发明测定方向的候风仪,制成了当时只是在传说中有过的指南车。

在数学方面,他算出了圆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多一点。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地形图。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并且还被人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1956年,郭沫若为他题碑文:“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

小时候,郭守敬和他的祖父郭荣一起生活,郭荣在数学、天文和水利方面颇有造诣,这对郭守敬的影响很大,使他从小就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稍微长大一些后,郭守敬拜当时著名的“邢台学派”代表人物刘秉忠为师,潜心学习数学、地理和水利。郭守敬20岁那年,邢台城北的小河被泥沙淤塞,石桥也被埋没。郭守敬运用学到的知识,组织民工勘测地形、制订方案,很快就挖出了石桥,疏浚了河道,初显出他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才干。1262年,郭荣的好友、邢台籍的中书左丞张文谦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31岁的郭守敬主持水利,称赞他"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忽必烈很快就召见了郭守敬,使他得到了施展精明才干的宝贵机会。从此,郭守敬正式开始了他的水利、天文与测量生涯。

今人认为,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13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他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不仅因为他在水利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也因为他在天文和测量方面建树颇丰。

1276年,郭守敬任工部郎中,不久又奉调到太史局,负责制订新历法。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认真研究了西汉以来的70多种历法,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同时坚持进行实际测量,以努力提高历法的精度。为了真正取得测验成果,他不仅仔细检查现有设备,还设计制造了近20种观测天象的仪器,其中测量天体坐标位置的简仪对近代工程测量、地形测量所用经纬仪的设计影响很大。1278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杨恭懿等参预其中。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精确的《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成功。

郭守敬为修订历法而设计和监制了许多新仪器,其中包括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郭守敬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计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督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1294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在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了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郭守敬一生取得的成就是丰富而伟大的,特别是,他在水利方面提出过大量建议,成功地参与和领导过众多工程建设,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中外人士的敬仰。他是中国水利上一颗永放光芒的摧探明星。[/b]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b]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b]

●嫦娥和吴刚各是谁?他们有什么故事?

●自古以来,月亮有其他不少别名,你知道哪些?[b]金蟾、金波、金兔、金镜、金盘、银钩、银台、玉钩、玉蟾、玉轮、玉弓、玉兔、玉桂、玉盘、玉羊[/b]

●月饼是怎么来的?现在的月饼有哪些种类? [b]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天知道是不是真的) 按产地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目前,全国月饼可分五大类:京、津、广、苏、潮。[/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诗句?是什么意思?[b] 张九龄《望月怀远》[/b]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谁的诗句?你怎样理解?[b]杜甫《月夜忆舍弟》[/b]

●你知道瞎子阿炳是谁?他写过一首关于月亮的乐曲的名称叫什么? [b]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二泉映月》[/b]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是怎样的?[b]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第一曲。贝多芬听到一个姑娘和一个男子的对话,深深被感动。贝多芬进屋后,看到的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他直率地对主人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盲姑娘感到“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判断出弹曲的人正是贝多芬。贝多芬看到她这样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自己,心中十分激动,便要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

贝多芬弹奏第二曲,即兴创作《月光曲》。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爱好音乐的人,他便按起琴键,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b]

回答4:

月亮又称月球。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25℃;夜晚温度可低到-183.75℃。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 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回答5:

一、概述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