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一些有关医学的小常识,越多越好,谢啦!

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使用性。
2024-11-19 20:57: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医学常识大全 医学生活小常识 医学基本常识
1. 正常心率:每分钟75次
健康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次。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成人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钟者,为心动过缓。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他因素而变化,比如体温每升高1℃,心率可加快12-20次/分钟,女性心率比男性心率稍快,运动员的心率较慢。

2. 正常体温:36.3℃-37.2℃(口测法)

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口测法(舌下含5分钟)正常值为36.3℃-37.2℃;腋测法(腋下夹紧5分钟)为36℃-37℃;肛测法(表头涂润滑剂,插入肛门5分钟)为36.5℃-37.7℃。在一昼夜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一般清晨2-6时最低,下午 13-18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只要体温不超过37.3℃,就算正常。

3. 血红蛋白(HbB):成年男性(120-160克/升),成年女性(110-150克/升)

临床上以血红蛋白值佐为判断贫血的依据。正常成人血红蛋白值90-110克/升属轻度贫血;60-90克/升属中度贫血;30-60克/升属重度贫血;白细胞计数(WBC):4-10*(10的9次方)个/升

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的9次方)个/升称白细胞增多,小于10*(10的9次方)个/升称白细胞减少。一般地说,急性细菌感染或炎症时,白细胞可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会降低。感冒、发热可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由细菌感染引起,为明确病因,指导临床用药,医生通常会让你去查一个血常规。

5. 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的9次方)个/升

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当血小板数减少到50*(10的9次方)个/升以下时,特别是低至30*(10的9次方)个/升时,就有可能导致出血,皮肤上可出现瘀点瘀斑。血小板不低皮肤上也常出现“乌青块”者不必过分紧张,因为除了血小板因素外,血管壁因素,凝血因素,以及一些生理性因素都会导致“乌青块”的发生,可去血液科就诊,明确原因。

6. 尿量:1000-2000毫升/24小时

24小时尿量>2500毫升为多尿。生理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或应用利尿药后。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肾小管疾病等。

7. 24小时尿量夜尿量:500毫升

夜尿指晚8时至次日晨8时的总尿量,一般为500毫升,排尿2-3次。若夜尿量超过白天尿量,且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成为夜尿增多。生理性夜尿增多与睡前饮水过多有关;病理性夜尿增多常为肾脏浓缩功能受损的表现,是肾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除肾功能减退以外,夜尿增多还可能是男性前列腺增生、老年女性子宫脱垂、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精神紧张等原因所致。

8. 尿红细胞数(RBC)正常值:0-3个/高倍视野

尿红细胞>3 个/高倍视野,称为镜下血尿。

尿红细胞尿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5个/高倍视野,称为镜下脓尿。尿中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感染。

10.精子存活时间:72小时。卵子存活时间:24小时。

安全期避孕遭遇安全期不安全的麻烦,除了把排卵期搞错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由于精子在女性体内可存活3天之久,因此即使当天不是排卵日,只要 处于受孕期(排卵前4天至排卵后2天),女性依然很有可能受孕。

11.两大血型系统:ABO和Rh

ABO血型系统将血液分为4型:A型、B型、AB型和O型。Rh血型系统将血型分为两型:Rh阳性型和Rh阴性型。在白种人中,85%为Rh阳性血型,15%为Rh阴性血型。在我国,99%的人属Rh阳性血型,Rh阴性属于稀有血型。

A-A:A、O ; A-B:A、B、O、AB ; A-AB:A、B、AB ; A-O:A、O

B-B:B、O ; B-AB:A、B、AB ; B-O:B、O ; O-AB:A、B

O-O:O ; AB-AB:A、B、AB 双方若有一人为AB型,宝宝就不可能是O型。双方若都是O型,则宝宝只能是O型。

12. 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8.5-23.9属正常

13.体重指数最佳减肥速度:每月减重1-2千克

体重超标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减肥过快、过猛会导致体重反弹、厌食症、贫血、营养不良、月经不调、脱发、记忆力减退、骨质舒松等不良反应。

14.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为腹型肥胖

腰围是判断腹部脂肪蓄积,几腹型肥胖(也称为“苹果型肥胖”)的指标。腹型肥胖目前被认为是冠心病、代谢综合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体重指数尚未达到肥胖程度,但腰围已超标,说明你属于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比全身肥胖的人更危险,更容易受冠心病、糖尿病的“青睐”。

15.肥胖信号:一个月增重1.5千克

在体重刚开始往上“长”的时候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减肥措施,往往能收到显著效果。出现下列情况,常提示有体重增加趋势:稍稍运动就喘不过气来,有疲倦无力感,动不动就汗流浃背,出现下背,髋部及膝关节疼痛。

16.血压值:正常时,收缩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

如果符合上述标准,则已是糖尿病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治疗,千万不要因为糖尿病“没什么感觉”而拒绝治疗。血糖如果不好好控制,全身各器官都会受累。

18.糖尿病排除标准:空腹血糖>6.1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19.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6.1毫摩/升11.1毫摩/升

如果血糖值高于正常,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说明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不提高警惕,不积极干预,很快会发展为糖尿病。

20.糖尿病预警信号:空腹血糖>5.6毫摩/升

当空腹血糖超过该标准时,糖尿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时间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1.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6.5%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年个斤微亿 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老年人可略放宽标准(7.0%-7.5%),中青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22.骨密度最高期:30-40岁

每个人一生中骨密度最高(骨峰值)的时期一般出现在30-40岁,受出生后营养、发育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骨峰值有高有低。男性一般从40岁开始,女性一般从35岁开始,骨峰值开始下降,女性在绝经后5年内,男性在70岁以后,骨量丢失最快。骨峰值高的人,其骨内含钙量高,年老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程度较轻、时间较晚。因此,40岁之前的人应该把握机会,保证每天足够的营养和钙的摄入,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骨峰值。

23.每人每日用油25克为宜

烹调时最好用植物油,以为植物油含对心脏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由于油的热量比较高,因此用量不宜过多,否则热量过剩,也会转化为体内脂肪,让人变胖。

24.每天食盐量不宜超过6克

盐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口味较重的人应特别注意。每天的食盐量还应包括酱油、腌菜、咸蛋等中的含盐量。

25.每天吃蔬菜400-500克

每天实用的蔬菜一半以上应为有色蔬菜,如绿叶蔬菜、红黄色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热量又很低。

26.每日摄入钙:健康成人600-800毫克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钙供给量:成人600-800毫克/天,孕妇1200毫克/天,乳母2000毫克/天。乳及乳制品含钙丰富,吸收率高。水产品中,虾皮、海带,豆制品含钙较多。为促进钙的吸收,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

27.每天饮水1500毫升以上

饮水量包括每天摄入的茶水、汤、水果等食物的总含水量。饮水的方式很有讲究,口不渴也要饮水,不要一次 大量饮水,应饮白开水或清茶,不要用含糖饮料代替水等。

28.中风康复最佳时机:脑梗死后3天,脑出血后5-7天

29.丙氨酰转氨酶(GPT或ALT)正常值甲胎蛋白(AFP)中风溶栓“时间窗”:起病后3小时

脑梗死发生后,若能在起病后3小时内给于静脉内溶栓治疗,可最大限度地疏通堵塞血管,拯救濒死的脑细胞,有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30.18-45岁、近视度数1200,眼部有活动性病变(如炎症、青光眼、干眼症等);角膜中央厚度B超检查:40岁以上,每年一次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便捷及准确等优点,不仅可发现结石、囊肿、脂肪肝等常见疾病,还能早期发现某些肿瘤。受超声波无力性质所限,超声检查较适合实体器官,如肝、脾、肾等,一般不适合含气器官(比如肠胃)和骨骼系统。

31.钼靶摄影:40岁以上女性,每年查一次

乳腺钼靶摄影对乳腺疾病,特别是对早期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将其作为除体检之外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用从35岁开始煤田接受一次钼靶摄影检查。40岁以后根据医生意见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32.骨密度检测:女性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每年测一次

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女性为30%-35%,男性为10%-20%。骨质舒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引起腰酸背痛、身材变矮、驼背和骨折等。

33.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日期的月份加9或减3,为预产期的月份数;天数加7,为预产期的日期数

由于每个女性月经周期长短不一,因此计算出来的预产期与分娩日期可能会有1-2周的误差。

34.产前检查:9次最佳

除孕早期需检查一次以确定怀孕外,自孕中期起至足月妊娠,约需9次产前检查。一般孕20周-36周,每4周检查一次;孕36周后,每周检查一次。9次检查时间分别是20周、24周、28周、32周、36周、37周、38周、39周、40周。正规产前检查一般为9次,但对具有某些高危因素的孕妇而言,可能需要随时增减检查次数和项目。

35.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15千克

孕前体重正常的妇女,孕期体重可增加11.25-15千克。孕前体重偏轻的妇女,孕期体重可增加2.6-18千克。孕前体重偏重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应有一定的控制,为6.75-11.25千克。孕期体重增加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孕期体重脏家过多多快,不仅会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还会增加产后减肥的难度。反之,若体重增加过少,则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36. 孕妇用药:停经5-10周用药最危险

在受孕受的最初2周,受精卵若收到药物影响可能有两种结局:一种是自然流产;另一种是受精卵自我修复损伤,并继续发育成一个正常胎儿。因此,如果孕妇不小心在这个阶段服了药,可以采取静观其变、顺其自然的态度。但受孕后3-8 周(即停经5-10)周是胚胎器官分化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若接触有害药物,胚胎器官可能会因此致畸。由于大多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都集中在孕早期,而此时有相当多的孕妇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为确保安全,准妈妈们应该在准备怀孕阶段就开始考虑用药安全问题。

37.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分娩者

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 周间分娩者。过期产:妊娠达42周或超过42周分娩者。孕38周的时候生产,虽未到达预产期(孕40周),也算足月产。

38.新生儿体重:正常是2500-4000克

出生体重4000克,称巨大儿。巨大儿不但会增加难产率、剖宫产率,而且孕期增加体重过多,会是孕妇感到不适、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并且产后要减掉这些多余的体重也很困难。低体重儿主要包括早产儿和小样儿。这些孩子因“先天不足”,并发症很多,围产期死亡率高。为杜绝这“一大一小”现象,定期产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39. 新生儿身长:足月的约50厘米

小儿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全年约增长25厘米。1岁以后增长速度减慢,全年约增长10厘米。2岁以后增长更慢,平均每年增长5厘米。2-3岁小儿身高计算公式:身高=年龄*6+77厘米。如果2岁孩子的身高在一年里几乎没怎么增加,应提高警惕,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排除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问题。

40. 乳牙萌出:6个月时,第一颗乳牙萌出

小儿出牙一般为6-7个月,可有早于4个月,最迟不要超过10个月。乳牙共20颗,最晚于2岁半出齐,恒牙于6岁时开始长出。11月大的孩子未出牙,或者两岁半以上孩子牙未出齐皆属异常,应查明原因。克汀病,佝偻病,营养不良患儿出牙较晚。

41.“地包天”最佳治疗期:4岁

矫正“地包天”的原则是消除病因,早期矫治防止畸形。国外正畸医师主张从4岁起开始治疗“地包天”,一直持续到18岁。乳牙期的“地包天”危害很大,不仅会妨碍小儿口腔、颜面和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对小儿的咀嚼、发音、社交,乃至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应尽早治疗。

42.性早熟:女孩8周岁以前乳房开始发育或10周岁以前出现月经,男孩9周岁以前出现阴茎、睾丸增大

除器质性病变(颅内肿瘤)引起的性早熟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性早熟对儿童的最大危害是长不高,因为性激素提前分泌将使骨骼提早闭合。另外,从社会角度看,性早熟孩会给孩子带来腹面的心理影响。营养过剩、盲目进补是导致目前儿童性早熟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家长们切莫因为怕孩子营养不够,而不断给孩子乱补营养,乱吃补品,以免“因爱成害”。

43.弱视:矫正视力 ≤0.8

弱视是一种眼科检查无异常病变,但矫正视力低于0.8的眼病。弱视患者无完善的立体视觉功能,不能从事精细工作。弱视的疗效与年龄密切相关。一般认为,4-6岁为治疗最佳时期,12岁以后疗效逐渐降低,成年后基本无治愈可能。由于弱视小儿双眼的外观与正常儿童无异,光靠观察很难发现异常,因此建议4周岁以上的孩子定期去医院检查视力,以便早期发现弱视。

44.小儿隐睾:最晚手术不能迟于4岁

隐睾是一种常见的睾丸先天性异常,患者的一侧或者双侧睾丸未能正常降入阴囊,若不及早诊治,将会造成不育或睾丸肿瘤等严重问题。目前主张隐睾要早期治疗。1岁以内的隐睾,应耐心观察,等待其自然下降;1岁以后的隐睾,应首先进行内科治疗,若疗效不佳,可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多数专家认为,生后1-2年做隐睾手术最好,最晚不应超过4周岁。

45.冠脉狭窄>70%,需做介入治疗

一般认为,冠状动脉狭窄70%,则需做介入治疗。若有明显症状,狭窄听力损失60分贝左右,佩带助听器效果最好

一般地说,单侧耳聋或轻度耳聋不需戴助听器;听力损失35-85分贝者,建议使用助听器;听力损失核素检查30次=拍1次X线胸片

检查心脏、甲状腺、肺、消化道等疾病中经常需要用到放射性核素检查,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项技术,带有一定的放射性,不少患者因此对该项检查颇有顾虑。其实,受检者在接受该检查时所受的辐射剂量仅为拍摄X线胸片的1/30,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影响.

回答2:

1、常吃宵夜。会得胃癌。 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3、鸡的臀部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0、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 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亚硝酸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拚久。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维持理想体重。不过胖。
44、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
4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46、正确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

回答3:

为什么中耳炎、鼻窦炎一定要吃十到十四天抗生素?
66.鼻窦炎常以黄脓鼻涕、脓痰性咳嗽(尤其刚上床和起床后)表现,它和中耳炎都属于感冒、过敏常见的并发症。所谓(副)鼻窦,是头骨数百个大大小小空穴(头骨并非实心),它们都经由通道与鼻孔相通,鼻水就是这些鼻窦分泌物,经鼻孔流出。因感冒或过敏,会导致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一旦这些通道阻塞或宣泄不及,细菌便会滋生感染,出现化脓性分泌物,鼻窦的细菌性感染就叫鼻窦炎。中耳则以耳咽管与鼻咽部相通,道理相同。

67.当我们使用抗生素治疗鼻窦炎有所改善,从鼻腔流出的脓性分泌物减少,其实这个时候鼻窦里面的细菌还未完全清除,只是从外观不易得知;如果自行停药,很容易过几天后脓又满出来,症状复发。以前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这样反反复覆,不但未能痊愈,而且导致对抗生素多重抗药性,成为极不易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中耳炎)。

68.因为鼻窦与中耳是人体密闭且血液循环较少的空间,抗生素比较不易到达,所需治疗时间比一般细菌性感染长。根据以往经验,从有效的抗生素算起,大约十至十四天。或长或短,当然要依个人当时状况来调整。

69.鼻窦炎/中耳炎的并发症:(1)严重侵入性感染,如眼框蜂窝组织炎、脸部蜂窝组织炎、乳突骨髓炎,甚至脑膜炎。(2)慢性咳嗽,使气喘治疗失败。(3)听力受损。

中耳炎是洗澡水跑到耳朵引起的吗?
70.中耳与外耳道隔着一层耳膜,不会因为外耳进水就发炎。如前所述,中耳与鼻咽部通道(耳咽管)阻塞时,会并发中耳炎,这通常是感冒或过敏所致。简单的实验:捏住鼻孔,然后吞口水,耳朵会有闷胀感觉,可以了解鼻子阻塞会导致中耳炎。

71.外耳道进水,只要没有伤口(掏挖引起)以致感染,水分会自行蒸发,不会有伤害。倒是可能使耳垢结成一大硬块,阻塞外耳道,干扰耳镜检查或影响听力。

打预防针(疫苗)会使人反而比较没有抵抗力吗?
a.特定大小的外来蛋白质侵入人体,免疫系统就会起反应,制造可以「中和」这些侵入者的蛋白质,我们称之为抗体。

b.当我们受到病源体感染,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各种病各有不同的病程,大约二个星期后,人体就可以测得抗体的存在。在往后的一生中,当我们下次接触到同一病毒,不但这些抗体可以保护我们,避免再次受到攻击,而且免疫系统也会藉此机会温故知新一番,产生更多的抗体,对同一病毒提供更高的保护力。

c.疫苗是由含有病源体蛋白质的成分所组成,也会促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d.有些病毒对人体侵犯力很强,足以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产生极为不适的症状,例如水痘、流行性感冒,或伤害人体留下后遗症甚至造成死亡,例如天花、麻疹、小儿麻痹等。想要减少这些不适症状、后遗症与死亡,唯一的可能,就是在接触感染这些病毒以前,我们体内已经有抗体的存在。接种疫苗就是最好的办法。

e.疫苗可分为(1)死的病毒或病源体的一部分组成,不具感染力,但是产生的免疫力较弱,需要追加接种,才能有较长时间且较好的保护效果;(2)减低毒性的活病毒,保护力较强,但是可能造成感染,通常症状非常轻微(至少比受到感染轻微)。

结论:事先打预防针,当我们感染病源体时,不但可以减少生病的痛苦以及并发症,而且产生的抗体可以比未打预防针高,足以保护我们一辈子。

有人说水痘疫苗只有二十年保护效果,以后还是会长水痘?
1.错误!除非接种疫苗后,都未曾接触过水痘患者。绝大部分人都可能接触到水痘患者,此时不但有保护效果,而且会产生加强作用,终生免疫。即使到了老年才受感染,体内只剩少量抗体,症状也会比完全没有抗体来得轻微。

2.打了各种疫苗后,超过二个星期就有抗体,通常二个月后达到高峰。为了终身免疫,应该趁抗体效价高时,适当接触患者;即使还会有症状,也比以后抗体衰减了才受传染轻微。

3.水痘疫苗将会全面接种,数十年后会像麻疹一样,不再有感染机会。甚至像天花一样,消失于世界上。

4.一岁以上至十二岁,接种一剂;十二岁以上,二剂。疫苗效果:(1)95%以上不会得水痘,除了减少不适与疤痕,也会减少并发症如续发细菌感染、败血症、小脑炎等。(2)少于1~2%,接种10~14天后,出现少数水痘(通常只有三、四颗),终身免疫。(3)少于1~2%,抗体不足,会被传染而出现水痘,但很轻微。

5.水痘痊愈后,病毒会潜藏在人体;日后抵抗力较差时,以带状疱疹(皮蛇)型态复发。目前认为接种疫苗,或许可以避免带状疱疹。

感冒吃药可以打预防针吗?
1.接种疫苗唯一的绝对禁忌,是曾经对该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抽搐、昏迷等(要小心排除非疫苗因素引起的可能,例如热痉挛、癫痫)。其它禁忌都是相对的。目前各种疫苗,除了狂犬病疫苗,安全性都很高,在可以接受范围内。至于疫苗引起的严重反应,除了多年前,接种疫苗后导致小儿麻痹的唯一案例外,各种有关疫苗严重反应的报导,几乎都无法证明与疫苗有关。

2.有一个婴儿特有的疾病「婴儿猝死症」,容易发生于一岁以下,尤其五、六个月以下还不会翻身的婴儿,其原因尚未清楚。这个年龄的婴儿免疫力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得到各种严重感染(例如嗜血杆菌),出现不可预期的变化。因为出生后几个月内,是预防接种最密集的阶段,这些状况如果刚好发生在打完疫苗后,预防针就背了黑锅。其实接种疫苗与否,婴儿死亡机率并无差异,可以证明疫苗并不会增加危险。

3.一般医师不喜欢在感冒时,帮小朋友打预防针。除了避免上述麻烦外,主要是因为在感冒时,尤其初期,常会有发烧、吵闹等症状变化,这会与少数预防针(主要是三合一DPT)的副作用不好区别,干扰对病情的判断。

4.除了正在接受化学疗法、放射疗法的癌症患者,或严重脱水等少数,可能对疫苗无法产生正常反应以外,普通感冒并不会干扰人体对疫苗产生抗体,接种疫苗也不会使病情加重。临床上,我们也常看到才打完疫苗,就开始出现感冒症状的小朋友。

5.至于药物,除了长时间服用类固醇、抗癌药物等少数,对人体免疫反应几乎没有太大影响。

6.台湾小朋友二次感冒的间隔,有时不到一、二星期,即使不想在感冒时接种,当感冒停药后,就要利用时间尽速补齐。因为有预防针的疾病,都是比较严重的,家长应该要尽量如期完成。万一感染了可以预防的疾病,更为不利。

回答4:

1.流鼻血的时候不要用纸塞,不要用纸塞,更不要用粉笔之类奇奇怪怪的东西!也不用仰头,血会流进喉咙的……正确的做法是低头,用手捏紧鼻翼根部,如果止不住,用医用棉花塞。
2.止血后不要在短时间内再大力地捏擦鼻腔,以免再度流血。如双鼻腔流血,将双手举起,如左鼻腔流血,将右手举起;如右鼻腔流血,将左手举起。此种方法可迅速止血。
3.如果被刀、树枝等尖锐物体刺中,千万不要自己拔出来,血可能会止不住!
4.烧伤后第一时间用大量冷水冲泡,不要用温水,再用纱布或毛巾包裹尽快就医。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