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600zi,kuai
2024-11-23 06:28:5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论语精神 孔子作为中国先秦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思想为世人所称道,而其中的教育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教育工作仍有指导意义。我们,作为未来中国的教育者,承担着为祖国培育新一代建设者的重任,肩负着传播文化和传承文明的使命。而一个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和素质,才能担此重任呢?对于这个问题,《论语》中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我们细读《论语》,会从中学到很多思想,得到很多启发。 一、有教无类 作为一个教师,要明白,所有人,无论美丑、贵贱、贫富,无论他们是哪一人种,哪一类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要他要学,作为教师就应该教授他知识,关爱自己的学生,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歧视学生,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应对学生的态度有所差异。这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论语□述而》中记录,有一个叫“互乡”的地方,这里的人“难与言”,互乡有一个童子求见孔子,孔子的门人以为孔子不会见他,而孔子却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只要一个人要求进步,我们就应该接受他,不管他曾经怎样,现在他要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这就体现了孔子以其博大的教师胸怀容纳了常人严重的“异类”。同样,“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也表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束脩,就是十条干肉的意思,也就是说很便宜的学费,这句话的意思是哪怕学生拿很便宜的学费,我也没有不教诲他的。二、循循善诱在《论语·子罕》中,颜渊对他的老师孔子这样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意思是,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读过这句话,一个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教师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作为一个教师,他为学生所仰慕的不应该是他的身份与架子,而应该是他的学识与风度。而一个教师,正是应该放下身份与架子,到学生中间,一点一点地为学生引路,渐渐地将他们引入康庄大道,而不是胡同死路。一个会“诱”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而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做到“循循”和“善”,这些和在一起,方为“循循善诱”。此话说来容易,做来难。这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需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得到学生的尊敬。三、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是不同特点的学生发挥其特长,在他最有天赋的领域,最有能力的层级中发展自己,成为人才。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对于具有中等以上才学的学生,可以教给他们比较高深的学问,而对与那些具有中等以下才学的学生,不可以教给他们高深的学问。孔子认为,对于天赋和才智不同的学生,应该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过高估计他的能力,教授他高深的学问,只会让他更加疑惑与迷惑;如果过低估计他的能力,教授他过于简单的知识,又会浪费了人才,可谓“暴殄天物”。另外,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的对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我们会发现,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而孔子却给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冉有,由于其生性谦让,遇事冷静,孔子回答可以马上去做;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生性好胜,遇事急迫,孔子回答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可见,孔子对学生性格了然于胸,因此才会有这样不同的回答,促进弟子在学业好性格修养上的共同进步。我们想要做到这点,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虽然有所限制,但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能够较准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与爱好。这需要我们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对学生负责。上面所说的三点,只不过是孔子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的一瞥,更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文化中那沧海一粟。要做一个好的教师,要为我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首先,我们要审视自身,完善自身,无论是“德”还是“才”。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孔夫子之所以开儒家一门而传世千年,播桃李万枝而芳满天下,正是因为他的“德才兼备”,“德高望重”啊。当我们再次翻开那不朽千年的《论语》,我们看到了一个孔子,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自己,是我们身上的师范精神,教学思想。只有不断审视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无愧于祖先后代,无愧于华夏河山。

回答2:

论语读后感少写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