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显然固定了,很多人在看过《三国演义》后,都会认为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软弱无能,将父辈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白手相送,国灭后乐不思蜀。但是文学塑造多少都是有改变,带有作者主观思想的。
历史上刘禅17岁即位,在位40年(223年—263年在位)。诸葛亮234年病逝,可以看出,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当了30年的皇帝。没了武侯的辅助,还能当如此久的皇帝,也不能说他全然昏庸无能。
其实诸葛亮辅助期间,我们可以从这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看出,当时的刘禅其实并没有实权,《三国演义》中两人产生间隙,被人挑拨离间诸葛亮权利过大也是事实。而在其独揽朝政的后30年中,刘禅不管是平定叛乱还是处理内政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这样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关于刘禅不战而降;白手送江山的行为,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他是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后作出的选择。
而司马昭试探刘禅,刘禅答乐不思蜀,更是常常被人们拿来嘲讽刘禅。都说了司马昭在试探他,难不成还要他回答,我必复国,卧薪尝胆啊,那还不分分钟被处死。这明明是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就是典型的机智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