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个问题其实比较专业,我估计整个知道寻遍了你也不会找到第二个对这个问题能够像我这样耐心又能正确解释的了!谢谢!
首先介绍下什么是AUC,AUC(area under curve),根据其英文名称不难看出,确实是描述的药时曲线下的面积!
曲线如下:
但是,要解决你的疑惑,我不得不先解释下对于常见的口服药物药时曲线的意义和特征及其特性!
首先对于一个口服的药物来说,它是同时存在吸收过程(即药物以分子或者离子形态透过胃肠道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以及消除过程,这里假设药物一旦进入血液后就能够迅速的分布并且就开始产生了接下来的消除过程,一般来说这个现象是可以这么解释的,对于一个口服的药物来说,其达到峰值的浓度时间Tmax通常要大于1h以上,而药物在血液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可以认为接近瞬时分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明白为什么对于口服药物来说药时曲线先上升后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一开始口服药物吸收速度最快,但是这个时候再血液里的量却是最少的,所以消除几乎不计,随着药物进一步的吸收,虽然说吸收速度会减慢,这个时候药物在体内是逐渐聚集的过程,而消除的速度也由于药物血药浓度的增加而随着增大,然后等到吸收进一步进行到了某一个程度时刻时,口服药物的吸收速度刚好等于该时刻血液中药物的总体消除速度,这个时候就到了一个转折点呢,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最大血药浓度的时间Tmax,而过了Tmax后,吸收还是原动力,其继续进行,其速度只跟胃肠道中药物的总量有关,这时候吸收的速度进一步减慢,而消除则相应的呈现出占主导的地位,所以消除的速度大于吸收的速度,这个时候曲线开始向下走,最后药物基本被吸收完后,然后药时曲线就基本走平了!
这里,不难看出其实真正意义上教材上讲“药物进入血液系统的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药物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量(这个不包括消除的部分),但是第一这个量很难计算,第二其实没多大必要关心药物真正进入多少量,因为不管进入多少量,但是如果速度有差别的话,其在体内的生物作用还是有差别的!而另一层意思就是指口服服用后在血液循环中实际存在的量或者说是实际的作用效果,因为本质上不管是什么药物都有时效性的。再举一个简单的比喻,如物理学上,力和冲量的关系一样,这个量其实不是单纯的质量,而是冲量的意思,也就是效应!所以说药时曲线的面积AUC其本质上还是能反应药物实际进入血液系统中的量(上面说的一样,这个是实际的作用效果,而且也正是需要AUC这种描述来表达)!
所以说AUC这个概念还是非常实用的,其实具体进入血液多少量不是重点,因为还有进入的速度有影响,同时消除也跟着变化,所以为了真正考察一个口服药物的作用,采用AUC这个指标是最好不过了,它是综合口服吸收的速率及程度以及在体内动态消除的综合结果,是一个综合反映口服制剂到底在体内有多少作用效应的关键的量值!
最后总结下,为什么用AUC,首先由于口服药物在胃肠道中肯定有其他干扰,所以最终吸收的量肯定不同,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其他指标来直接测量药物进入机体多少量?因为药物进入体内是有时间的,通常需要2个小时以上,同时药物在体内是有是失效的也就是要消除,所以说单纯测定实际进入多少量反而不能来解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采用了一个很好的方法,AUC,用他综合表示药物进入血液系统的量!
谢谢!
参考文献:
杨宝峰.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P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