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情境是“好的情境”.“好的情境”既是“现实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它能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又能将现实的数学教学与数学的再发现联系在一起,达到学生获得知识、主动学习、提高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的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以借助实物和图象创设、借助动作(活动)创设、借助语言创设、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借助“背景”创设、借助问题创设.但情境创设不当,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地影响.教师应在“趣味性”、“现实性”和“数学性”之间寻求结合点,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思考:
1.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
情境必须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情境不是每节课必须都有,如果开门见山或复习导课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就不必另起炉灶创设情境.更不要在一节课中出现情境泛滥的现象,过多的情境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干扰了对核心知识的学习.
2.要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情境.
情境呈现的方式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认知特点,还要考虑情境能否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生活常识产生矛盾.
3.要从情境明确地提出问题.
情境是提出数学问题的背景,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不明
确的问题会干扰学生正常的思考,浪费学生的时间,更有甚者能领着学生“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