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族的族群现状

2024-12-02 15:20:3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户,到了1990年有800多万人没有婚配;1990年前后,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而现在仅南京市这个数字就达到了40万,北京和上海两地已经冲破百万之众。另有一组上海人口情报研究中心关于沪市婚姻的演化数据: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对;1990年是12万对;1997年是10万对。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数据还是在婚龄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其中单身女性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
社会学专家指出,这些递减趋势从某个侧面说明,晚婚甚至不婚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女性已经不再把结婚生子看成是人生必经的历程。
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激烈的竞争使女性的独立自强意识日益强化,有相当部分白领女性在物质上已经不用依赖男人,在事业上还获得了超过男性的成功。她们或一身名牌,衣着光鲜,拥有自己的公司、房子、汽车,或满腹学识,谈吐优雅,却惟独少了来自亲密爱人的关爱。她们不是不想爱,而是找不到爱。据社会学家测算,一个30岁的女研究生,若按传统标准择偶,其选择面只有0.2%,而按三不计较(年龄、学历、婚丧离异不计较)择偶,选择面也只能扩大到18%。但问题在于,就是女性不计较,男强女弱的习惯定势也让绝大多数男性难以接受。
在某跨国公司从事推广工作的王凡说:上30岁以后,总有人问起我为什么不结婚。我就给他们讲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对男女在酒吧中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可是男人得知女的是哈佛毕业后,却在礼貌性地说了句'很高兴认识你'后转身就走。
现实也正是如此,在一个网站的问卷调查中,72%的男性表示自己不愿意与能力高出自己很多的女人结婚。当然,女性不婚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难有机会结识理想中的异性、不想因结婚丧失在事业上的发展机会、留恋于潇洒自由的独身生活而不愿被婚姻束缚。
都说没有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于是,与不婚族的出现刚好相反,现在某些城市又掀起了低龄女性早婚潮,虽然早婚的队伍并不算壮大,但无疑又给正届于或已经过了婚龄的单身白领女性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有人说,不婚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有人说,不婚只是一种过程。无论不婚是出于都市女性的自愿还是被动的选择,也不论背后有多么复杂的现实原因和社会因素,她们都被人们整齐划一地冠以单身贵族、不婚族等新式的头衔,不婚甚至成为现今社会新人类、新生活方式的一个时髦标志。
年轻的女性不喜欢婚姻束缚,年长的妇女并没有从婚姻中得到她们希望的生活,让女人失望的是男人还是婚姻本身?
有位白领李女士问:能不能不结婚、只借种生个孩子?奇怪她条件也不差,要身材有身材,要模样有模样,为什么不嫁人呢?李女士说,不想为要个孩子就走进婚姻,去忍受男人的懒惰、矫情、自私、花心。
或许在国人看来,像这样的女“白领”,属于“心高气傲”的少数派。实际上放眼欧美,选择不婚的妇女已经完全呈现出超过结婚妇女之势。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根据人口统计发现,2005年美国妇女有51%独自生活,没有配偶。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独自生活妇女人数超过有配偶妇女。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人口学家佛瑞说,这是一个清楚的转折点,“女性已经不太依赖男性或婚姻制度。年轻的女性不喜欢婚姻束缚。
对于较年长的妇女而言,婚姻也没有提供她们希望获得的生活。” 不知道美国51%女性选择不婚,是否美国会有同样数量的光棍傻等。不过,国内的白领里面不婚的女性确实比男性多。
在更追求个体的欧洲,不结婚已经被称为“软革命”,法国社会对于“只要爱情不要婚姻”,大多持宽容态度,因为“结婚不会带来任何东西,也不会拿走任何东西”。
在日本,已经因为结婚率迅速下降而严重影响到人口增长。焦急的日本社会学家们奔走相告,呼吁年轻人的父母“压迫”子女去寻找另一半。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不婚渐成为常态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婚姻从一种普世的价值已经变成了纯粹个体的选择,我们习惯了以“家”的概念来面对社会,而以后可能要彻底作为单个人面对周遭,家族主义在下降,而与现代化随之而来的个人主义迅速上升。 来自英国媒体的调查显示,大约有50%的已婚妇女对自己当初对婚姻的选择追悔万分;同时有48%的女人正在琢磨另一件事情——找个人一块儿私奔,1/3的女人更是认为她们的性生活非常乏味。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深圳一家社会调查机构研究显示,深圳市28岁以上的未婚女白领近20万名,其中包括离婚后未能成功再婚的。

回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