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吧?战神白起也是因此一战封神。
不过从历史上看,赵国是不会让李牧担任长平之战主帅的,因为那时的李牧才十几岁,名气根本不能和廉颇、赵括等人相提并论。有网友就提出了观点,他认为李牧的军事能力比白起强,如果赵国把主帅换成李牧,那么,长平之战肯定是赵国获胜。我们首先来看看李牧和白起的用兵特点。
李牧的特点是:攻防兼备,能够顺应战场上的瞬息万变从而制定更加详略的作战计划,并且李牧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坚持将权的独立性。白起的特点是: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而且极为擅长打野战和歼灭战。
其实从这两位名将的用兵特点上,并不能断定谁高谁低,不过从政治层面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左右长平之战局势的因素,并不是领军主帅的才能,就算赵国换上李牧,依旧不是白起的对手。
为何这么说呢?首先在那个时期,赵国的国力是比不上秦国的,赵王换掉廉颇也是逼不得已的决定,因为赵国与秦国对峙好几年,前线兵马的粮草可是一个大问题,赵国实在耗不下去了。就算是换上李牧,那也是一样的局面,所以李牧上来也必须和赵括一样,选择主动进攻。再说了,赵王心性多疑,在性格上比秦王差得远,所以赵国的政治局势比不上秦国,这也是客观事实,在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之下,廉颇都无力回天,更何况是李牧?
所以赵国换上谁都没用,除非把赵王换了,然后和秦国和谈,争取一个韬光养晦的机会,只不过这也是不现实的罢了。其实在古代战争中,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比拼双方国力,谁的资源更多,谁的统治更稳定,那么谁的赢面就越大,这就像网易倾力打造的一款策略类手游《率土之滨》,这款游戏具有浓郁的三国文化气息,游戏中没有VIP系统,玩家犹如古时候的将领,只能依靠谋略来发展实力,可谓是公平至极。
之前就有《率土之滨》的玩家在实力弱小的时候,先是向各方势力服软,采取以退为进的发展策略,暗中壮大国力和兵力,并派出人马密切观察各大敌盟的势力分布情况,在实力壮大之后,便悍然发动进攻,凭借着各方面搜集而来的准确情报,顺利拿下几大势力的老巢,获得最终的胜利,可谓是精彩至极。
其实在历史上,韬光养晦最后反败为胜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是发展层面上的正确战略部署,只不过能够成功运用的统治者还是少之又少,主要还是谋略不够深远,在国力落后的情况下,就算是再优秀的将领,那也无力回天呀。
秦、赵两国因为抢夺韩国的上党高地起了冲突,让诸国意外的是,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秦国获胜进占长平,而赵军死亡45万。
长平之战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而且是影响战国格局的战役,此战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
长平之败有诸多原因,赵军主将赵括也是其中之一,如果用李牧替换赵括,赵国还能赢秦国吗?
一、赵国输在哪里?
长平之战不是一场寻常的战役,起初只是小规模的冲突,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和后勤物质,到了第三年竟然成秦、赵两国的倾国之战。
从军事角度来看,秦军凭着战斗力可以在战术上大败赵军,但无法在战略上打败廉颇带领的赵军。
秦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凭借透支国力,逼迫赵军正面决战,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野战优势。
赵国输就输在国力弱于秦国,在外交上又没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支持。
赵国为什么得不到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当时大臣虞卿提出,赵国应该先与魏、楚谈判,让秦国以为赵国已经取得了诸侯的支持,放弃与赵国决战。
但是赵孝成王却拒绝了虞卿的意见,不仅如此,反而先与秦国和谈。各诸侯国看赵国不联络他们,单独与秦国谈判,以为秦国提出了让赵国无法拒绝的条件,所以表示观望。
与此同时,如果说秦国是“虎”,赵国便是“狼”,虎狼之战也符合其他诸侯国的利益。所以,赵国不是输在廉颇和赵括,而是输在赵孝成王。
二、赵孝成王的能力怎样?
后来的邯郸保卫战,赵军击退了秦军,赵孝成王反而准备亲赴咸阳见秦昭襄王,要知道30年前楚怀王就是这样被害的,而且还打算割六座城给秦国。
虞卿一看这不疯了吗?秦军来抢没有抢到,事后你却主动送给他,因此反问赵孝成王,秦军的撤退到底是因为打不过还是可怜?
显然易见,秦军是因为敌不过联军才撤军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秦军失败了还要送他们城池
孙子兵法上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长平之战,我们很清楚最后的结果。那么如果换上了李牧会如何。我们需要看看李牧用兵习惯,我们在看李牧的战例中,发现他是要给谨慎,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人,并且李牧带兵打仗经验丰富,他成功为赵国屯守北部边防,抵御匃奴入侵,首创车、马、兵联合作战,用兵灵活多变,最终全歼匃奴骑兵二十万,此后几十年,匈奴不敢南下。
所以,如果长平用李牧为将,可能的结果不胜强胜,也不至于惨败。我们在后来的的邯鄯保卫战就是明证。李牧率领赵国军队,联合楚、齐、魏、韩共五国兵马,杀得秦兵大败而逃,兵退崤关,以前侵占的各国土地全部丢失。俘虏秦将郑安平,促使秦王斩杀白起。
按能力而言,李牧绝不在白起之下,甚至就凭他以弱兵能胜最强盛时的大秦,或许其才能还在白起之上,因此长平之战换他白起恐怕要败。
可是问题在于李牧是骑兵机动为主的将领,而长平是山地丘陵地带,不适合赵军骑兵驰骋,李牧是优秀的骑兵将领,他去了也施展不开。并且赵国是胡服骑射后,其精锐以骑兵为主,遇上了上党这个地方,赵军高级将领在山地与秦军与作战。就很有可能是赢不了,而且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特别是持久战,拉锯战!赵国的综合国力和秦国比差距太大!所以赢不了!
并且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不说题的立意错与对,因为骑兵的无法施展,很可能李牧还是用廉颇的战术,固守筑垒待时而出的消耗战,赵国己经耗不起了。长平之战依旧是秦胜,因为赵国高层己胆怯,粮秣将尽,利在速战速决,心急就会有破绽,有破绽败之源就出来了。
反观白起,是一个善于大兵团歼灭战的人,更擅长大兵团攻坚战。偷偷地换了他上来,其实秦国很希望赢得此战,白起的打法打的大多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力求一战定乾坤,完全不给对方活路。
那么李牧怎么才可以赢了白起呢?李牧擅长的骑兵突袭闪电战,千里奔袭,快速回防。所采用的是步兵死守,骑兵骚扰突袭快速回防的战法。王翦大兵团多兵种协同作战,其指挥才能战国第一人无疑。王翦当时没和李牧死磕,是因为王翦当时一打四,必须谨慎才行。
李牧打白起,李牧骑兵估计能跑掉,步兵绝对全灭。李牧对王翦,就算王翦不用离间计,李牧也赢不了。王翦怕的不是李牧,而是李牧骑兵跑得太快,一旦战事拖延,其他三国发兵救赵,局面不好掌控。
所以最后很可能结果李牧李牧会引兵收缩回赵地境内,如秦军出击,则引至开阔地带寻机歼灭。赵军骑兵为长,适于运动战、野战。李牧还有步车骑联合作战克制骑兵的优势,如李牧与白起对垒,如城战,李有号召力与凝聚力,攻守兼备,善于调动所有资源,守城要强于廉颇,李守白攻不下,引诱李不会上当,野战李牧能压制白起骑兵,发挥自己骑兵的优势,白要败与李。李要略胜于白。
所以李牧要胜利,必须退出长平战场,发挥赵军骑兵优势,一举歼灭秦国的有生力量,这样才可以有机会换的一丝胜利的希望。
长平之战,赵括对阵白起,那就是小学生和博士生比赛写高考试卷,白起简直可以说是碾压赵括。
赵括的理论水平,那可以说举世无双。当年他老爹赵奢常常跟他辩论战事,每次都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很没有面子有没有?
赵奢好歹也是击败过秦军的名将,在儿子面前却成了理论的矮子。不过赵奢一眼就看得出,赵括这小子,不适合带兵。为啥?因为赵括就知道埋头读书,不肯上战场做实战训练,这哪成呢?
人家白起虽然读书少,可是实战经验太丰富了。大军团作战,不知道带了多少场。咋可能会败给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理论家呢?
不过别欺负赵国无人,赵国的名将还是不少的。除了赵奢以外,廉颇和李牧也是响当当的名将,如果由李牧来主导这场战争,那么赵国还会败吗?
一、赵国主要输在了内政,而不是军事上。
赵国当时是什么状态呢?换谁上其实都打不赢这场战争,因为赵国在内政上本身就输给了秦国,在军事上自然也就不是对手了。
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把廉颇换下来,主要是因为廉颇一直在防守,而赵国已经耗不起了。
每天若干粮草被送到前线,赵国是举国之力在打这一仗。
由此可见,赵国是在跟秦国拼国力。而赵国的国力能跟秦国比吗?自然是比不了的。秦国灭了义渠,征服巴蜀以后,实力大增,完全不是赵国能比得了的。
那么赵国有没有出路呢?自然也是有的,赵国自己扛不住,完全可以让其他几个国家帮忙嘛!比如说在粮草方面,赵国完全可以求援于周围几个国家。
其他诸侯国,虽然不敢惹秦国,但是私底下给赵国送点粮草,这总不过分吧?可惜赵孝成王这个时候,却没有这么做。
首先,当时的齐国被五国胖揍了以后,那是绝对不会再愿意救助任何一个国家了,
他选择独善其身可以理解。
其次,韩国、魏国那都是赵国的同盟国,大家都是晋国分裂出来,为啥也不团结呢?
原来韩国和魏国都被秦国给揍怕了,不敢轻易出手相助。
再者,北方的燕国,一直对赵国虎视眈眈,两家总是大打出手。
这次燕国作壁上观,也想等着秦赵不可开交的时候,好分一杯羹。
最后,南方的楚国,其实是赵国拉拢的好对象。
可惜一方面白起曾经胖揍过楚国,另一方面赵孝成王没有往这个方向去考虑。
这么一来五国都没有给赵国合理的帮助,那赵国势单力孤,又怎么跟秦国拼国力呢?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如果赵孝成王不调整对外策略的话,那么长平之战就算换了名将李牧,还是不管用。
二、李牧擅长运动战,未必就打得赢这场大军团作战。
排除李牧的年龄问题,我们单纯看李牧的个人水平。李牧能够成为战国四大名将,当然不是靠吹出来的,毕竟李牧有很多经典战例摆在这里可以研究。
1、大败匈奴。
李牧长期负责镇守雁门,和匈奴人常常打交道。不过李牧的作战技巧很特殊,他不会轻易主动出击,常常连续几年都处于防守状态。
等到匈奴人觉得李牧胆小怕事的时候,也就是出击的好时候了。
李牧的手下们一个个义愤填膺,都想要打一场胜仗。在对方骄傲,己方士气旺盛的时候,李牧终于组织反击。
他以骑射兵马和战车为主,先佯装失败,将匈奴人吸引到了包围圈后,再进行包围反杀,最终灭了匈奴十多万人马。
2、肥之战。
当时秦国大将桓齮,带着大军入侵赵国以后,赵王迁立刻将李牧从雁门给调了回来对抗桓齮。李牧来了以后,还是拒不出战,等待战机。
桓齮打算偷袭肥下,继而逼迫李牧出战。
结果桓齮带兵去了以后,李牧不仅没有救援肥下,反而跑去把秦军空虚的大营给占了,俘获了所有留守的秦军和粮草。
这是什么情况?说好的坚守不出的呢?你李牧不按套路出牌啊?因此桓齮立刻回援大营,结果在路上遭到李牧设伏,秦军大败。
这一战中,李牧不光战术运用能力高超,而且运动战的水平很高。没有较快的速度,是根本完不成这一计划的。
3、番吾之战。
秦始皇不信这个邪,这次分两路攻打赵国。你只有一个李牧,还能挡住我两路大军不成?而且这两路大军放下还不一样,一路从邺北上,渡过漳水,继而偷袭邯郸。还有一路则从井陉出发,偷袭邯郸背后。
李牧得知秦军计划以后,立刻制定了南守北攻的战术。他让司马尚在邯郸南边镇守,自己带着骑兵飞奔番吾的秦军。
在击败了北方的秦军以后,李牧立刻又带着骑兵飞奔到南边来,与司马尚会合,将南路的秦军击败。一个李牧还真的可以掰成两个来用。
从这三场大战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得出,李牧所带领的军队,全都是运动战的高手。他们以速度见长,而且战斗力还很强。
不过运动战的规模,毕竟跟大军团作战无法相比。
动不动四五十万人投入战争,李牧想要运动起来,那就相当不容易了。因此李牧在大军团作战中的优势就消失不见了,而白起是大军团作战的优秀指挥官,他的优势很明显。
因此我认为如果派遣李牧去打长平之战,战争结果还是会输。但是输的下场不会那么惨。至少可以保住赵国几十万士兵的小命。
总结:李牧在的话,赵国可以保住有生力量。
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45万大军,差一点就被灭国了。主要原因就是赵括去了战场以后,主动寻找秦军决战,结果被秦军给包围了起来。
如果李牧在的话,他看不到必胜的战机,是绝对不会轻易动手的。这就跟廉颇一样,他会长期镇守在前线。除非你赵王像换掉廉颇一样,把李牧也给换了,否则这一方针是不会改变的。
这么一来事情又回到了拼国力的事情上,毕竟大家都是高手,白起又怎么会给李牧找到战机的机会呢?李牧再防守个几年,真不知道赵国还能不能扛得住。
不过这么一来的话,赵国的45万大军可就能保住了。毕竟彼此没有决战,那么主力部队是不会受到多大损伤的。
肯定还是打不赢。首先我们单纯比较一下李牧和白起个人战绩和实力。
白起,他没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历经数十场战役没有一败,伊阙之战,白起就斩杀韩魏24万联军,攻楚之战又歼灭楚军30多万,他擅长的是以少胜多。
李牧同样的也是没有败绩,但是李牧擅长的是排兵布阵,而且他很少以少胜多,虽然没有败绩但是和白起相比肯定差了一点,就说李牧斩杀敌人的数量就远远不及白起。
剧照
其次,我们就当李牧和白起实力相当,谋略相当,那我们看秦国和赵国实力对比,显而易见,秦国实力远超赵国,就算李牧再厉害,能够和白起僵持,那最后赵国还是耗不过秦国的,就好比白起只围不攻,和你李牧打持久战消耗战,最终长平之战胜利的还是白起。
孙子兵法上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李牧用兵谨慎,不打无把握之仗,而且带兵打仗经验丰富,为赵国屯守北部边防,抵御匃奴入侵,首创车、马、兵联合作战,用兵灵活多变,最终全歼匃奴骑兵二十万,此后几十年,匈奴不敢南下。所以,如果长平用李牧为将,虽不胜强胜,也不至于惨败。一年以后的邯鄯保卫战就是明证。李牧率领赵国军队,联合楚、齐、魏、韩共五国兵马,杀得秦兵大败而逃,兵退崤关,以前侵占的各国土地全部丢失。俘虏秦将郑安平,促使秦王斩杀白起。
剧照
长平是山地丘陵地带,不适合赵军骑兵驰骋。这个和将领能力关系不大。李牧是优秀的骑兵将领,他去了也施展不开。在之前阏与之战的讨论里,也可以看出,赵军高级将领非常不愿在山地与秦军作战。所以守城或许是一种选择。
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