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年底公司组织旅游,去的地方是湖北襄阳宜昌等地。前几天一场大雪让我旅行可谓是饱尝寒冷,真是冷的脚都没有地方放。回到山东又迎上寒潮,零下十度的温度也是没谁了(记忆中应该好几年都没有这么低的温度)。这才想到这么冷的天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呢?真是不查不知道了查了真知道,历史上古人取暖方式可以说是别具匠心。而唐朝王爷的取暖方式更是奇葩。
历史上最常见取暖方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小编理解就是古代的暖手宝。手炉的起源,相传产生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的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沿用至今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其实就是咱们东北大土炕,相信睡过的都知道那叫一个暖和。
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秦朝。在秦长乐宫遗址发现的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明清更为彻底,干脆将房屋的墙壁砌成空心,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一般设于房外。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火炕一般有两个灶,做饭的锅灶不与炕在同一房间,卧室内炕另有一个专为加热的灶,这种形制至今仍在东北农村广泛使用。
历史上最奇葩的取暖方式: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香肌暖手》载:“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这段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就是到了冬天时候天气冷,这个岐王不用手炉取暖,就把手伸进美女怀里用于取暖。岐王并不是个例,开元天宝遗事妓围》载:“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申王李成义,是唐玄宗之兄。这段话就是到了寒冷的冬天,申王就让一群宫女围绕着自己用来取暖。这种取暖方式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也达不到取暖的效果,只是他们炫耀的方式。
历史上最靠谱的取暖方式:古人就懂得猎杀动物皮用于取暖。在三九严冬,裘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皮草,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妇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到了清朝皮草还是出口的主要收入之一。
想想现在的地暖空调想想真觉得幸福。说了这么多大家对于古人的取暖方式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