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
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 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采取了防风防雨,防腐防蚀;为了应对战争,应对人为破坏,采取了高地势和地势险要,甚至将修建时通道毁掉,以致成为建筑的千古之谜。
采用倒悬结构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坍塌和破损,历经千年仍然保护的很好,木质结构采用的榫卯技术,更加牢固和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