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的作文要怎么立意?

2024-11-29 19:51: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08年山东高考作文非权威解读及同题写作 山东卷08年高考题,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作文。从形式上看,承袭了去年“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的路子,仍然以一句话作为话题,没有材料和导语限制。我们应该先来想一想,高考作文的性质是“开放与限制”的统一,这个题目的限制只能在给我们的这五个字中了。 从表达方式看,整个题目运用了暗喻的修辞,那么找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就是解题关键。“春来”可以理解是“草青”的条件、大环境、原因,“草青”是“春来”的表现、结果。“自”,是“自然,不需要干涉”的意思,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很清楚了:必须围绕“春来”“草青”二者的关系来做文章,同时不能够忽视“自”的含义是“自动,有生命,要求上进”,不能片面理解成“啥都不需要做了”。 综上,以下立意应该视为切合题意: 一、从做事情的角度,功到自然成。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奢求不切合实际的名利。成功向来是没有声息的,当你沉浸在苦苦追求中,将需要达成的条件做好时,蓦然回首,实至名归。 这立意,是从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考查的,结合现今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看一看教育领域,我们的教师是不是有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学生对社会上的炒作、海选、出书热这个门那个门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有没有冷静的思考。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一直拿“你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出人头地?”“读书就是为了功成名就就是为了高人一头”这样的价值观念教育学生的话,那学生是想不到这立意的。 我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向学生强调“实至名归”,要求学生在浮躁的社会中克制自己的各种内心冲动,抵制社会上的各种名利言论,我的路子没有错。至于有没有教育者跟我唱反调,在我班里拆我的台,我就不知道了。高考前一天晚上最后一节辅导的时候,我领学生重温了一个立意:“‘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争’”“用‘不争’达到‘争’的结果”。如果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把这个东西转化一下,个别地方处理一下,是可以用来写这个文章的。 复读生同学如果对比自己两次高考的感受,也能够写出感人的文章。 这个立意,可以用几个热点来形成“点例排比”。学生结合奥运热点来写,可以写中国申奥成功的原因是改革的春天让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强大了,申奥成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可以写“抵制家乐福”热点,谈“少一些冲动,多为国家出力,中国强大了,自然不会受欺负”也是不错的。还可以结合“保护传统文化”热点,谈“传统文化不是把清明、端午、仲秋、定为传统节日就可以保护成功的,多学习传统精华,培养对传统的热爱才是根本”。 二、从管理者的角度,事物的成长有必须达到的一些条件,需要我们来营造。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对对象局部的干涉。当然我们时刻不要忘记,你这个局部一定是要有发展欲望的,不能是“死人”一个。 这个立意,其实映射了山东省教育领域最大热点——08年“素质教育新政”。素质教育正是为教师、学生创设发展的必要条件,即:从题海解放出来,培养自身的兴趣,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过多地干涉教师、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师生长远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当然,如果教师受个别学校管理者言论的影响,对学生大肆宣扬“素质教育”的“害处”,那学生也不可能想出这个写作方向。我就听说六中有个班主任在班上演讲说,他要“当应试教育的旗手”,我说这个旗手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还有人说我在骂人,可笑可叹! 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一个爱心氛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树立高不可及的英雄形象,而对英雄背后的实质缺乏必要的探究,对公众缺乏必要的引导,很难成功。 这个立意,可以看做“和谐社会”热点的映射,也可以看成是对汶川大地震中牺牲教师的英雄事迹的解读。我在高考前一天晚上,给学生解读了英雄教师的事迹。我参考的是南怀瑾大师的说言。我跟学生说,这些英雄教师,有没有时间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可能的,没有那么多时间。他们是把“大爱”转变成了“本能”。房子要倒了,学生要伤亡,他们本能地扑上去,根本没有时间想自己的死活。我们怎么来看这个事情?南怀瑾大师说,生还者要看到,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谨记圣贤的“亲亲,仁民,爱物”。“人祸”毕竟比“天灾”多得多,创建和谐社会就是需要我们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当每个人都把“爱他人”看成“爱自己”,把“大爱”化为“本能”,那么社会就和谐了,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舍己救人。如果我们光看到英雄教师牺牲的伟大,拿这个来教育类似“范跑跑”之类的人:“你看,谁谁谁都牺牲了,你看看你的做法,你不脸红吗?”这样是没有效果的啊! 第三个立意可以单独成文,也可以略写,作为第二个立意的递进结构。 写到这里,我顺便又在网络上找了一下,找到了一个权威的解读,读完哑然失笑。他是这样分析的: “春来草自青”出自佛语,有“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之组,也有“秋来黄叶落,春来草自青”之和。佛语中,此句有崇尚自然,领悟自然,而后豁然开朗的意思。由题可以看出,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只有了解自然,利用其规律。这和高中政治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是相配合的。具备了以上认识,这篇话题作文就明朗起来,考生可以结合时事,谈自然之力的不可抗拒,例如汶川大地震的突然而致(至)。 这样的分析,固然不能说是离题,但是浮于表面,没有看到比喻性话题的实质,把学生的思路限制的很死,只能算是二类立意,其他地方再有所闪失,勉强能得一个及格分。 山东05年自主命题,05年是材料作文“双赢的智慧”,材料和话题关系不大,所以恶评不断;06年仍然是材料作文“星空”,材料是一首现代诗歌,有很大创新,好评如潮。07年“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山东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向抒情性文章靠拢,此题仍然很受大家赞赏;08年“春来草自青”,仍然为话题作文,但是从行文上看,抒情、议论、记叙都很容易下笔;从内容上看,切近社会热点,又以佛家诗句设置障碍,有效防治了抄袭和套作。更加值得称道的是,山东卷的作文,更加有利于考查山东学子的价值观念,暗暗给应试教育下的各类学校敲了警钟,有力地呼应了素质教育新政,想到这点,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应该说,全民写作是个好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考场作文和自己的随笔并不是一回事。我看见很多作者文体不清楚,一上来援引了大段故事,随后又一个大段故事,两个故事之间联系不大,文章有两个中心;议论夹杂其中,就事论事,没有整体观念,搞不清楚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有的作者可能比较大腕一些,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写成“春风吹又生”大力赞美自然的生命力。 当然收获也是有的,有一位作者写“顺其自然”这个立意,我认为是很切合题意的。它启发我又思考了一下,山东卷这个题目的立意思路更加清晰了一些,总结如下: 1、要注意比喻性质的话题作文的解法,一定不能拘于喻体本身,一定要透过喻体抓出本体。 (1)春是自然来的,草是自然青的——顺其自然。当然写的时候千万不要局限于大自然这个表面。 (2)“春”是条件,这个条件要靠我们努力实现——坚持努力,功到自然成。 (4)“春”是氛围,要我们管理者给下属来创设。一个单位,制度上有利于发挥职员能动性,就一定会成功。 (5)“春”是爱,和谐社会的前提是人人都有爱心,爱自己,爱他人,意识到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渺小,意识到人类需要团结才能生存。国民素质不是光拿牺牲的事迹号召大家来学习就能提高的。 山东08高考作文同题写作 《春来草自青》 作者:回回 题记: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每到那个季节,过了立春,心里就会感到一阵的悸动,总会觉得有些啥子事情要发生,可我就是等啊,整个春天过去了,好像还是没有发生什么,我这个时候就会特别的失落。电影《立春》的这段开篇语,在蒋雯丽的河南口音下说出来,有些搞笑,也有些戏谑,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和失望后的无奈。 大家都在等自己的春天。春风拂动过后,杨柳絮飘满了天空,南来的鸟寻找着筑巢的屋檐,冰雪化作潺潺细水寻着它的路途,枯了一冬的草也抽出了新芽。那是怎样的一种新绿,让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春来草自青,青草的那种涩涩的味道,还有大地散发出来的芬芳,充满了心膛,沁心润肺。这样的季节里面怎么能让人不去期待着啥子事情要发生。 可整个春天都过去了,红的过了的花,绿的过了的叶,烦闹的知了躁动着天空,让人静不下心来去回味。我才发现我的春天就那么过了,白驹过隙,一闪念,就找不到春姑娘的影子了。只有那青青的草告诉我,春天来过这里。哦,春天已经过了,我等到了什么呢?是夏的绚烂吗?这个绚烂是我所期待的吗? 惆怅,别一样的滋味记录了我的春。一去不回的春。 生如四季,春最美,亦给人无穷回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感受,唯一相同的,是你必然有过那个季节,可能你已经走过春天,或者正在春的怀抱里面呢喃,春天都不会忘记你,无一不把她的温柔和美丽赐福于你。而有的春,长的有些让你厌烦,春草无边,春花绚烂,春风细细,你就沐浴在这其中,陶醉在这其中,流连忘返。而春天来得早的那些人,总是会感叹春的短暂,如我。我去抓住它的尾巴,才发现它已经拉了我好远好远。我努力的去追都追不上,够不着。 我弯着腰,双手撑在膝盖上,嘴里喘着粗气,心想,你怎么就不等等我啊。可春会等谁呢?每年到这个时候,我就以为她又回来了,草绿了。可我才发现,来得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属于我的春了。春来草自青,每年的新绿都是相同的,每年看到新绿的人都是不同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青草无涯,嘲笑着我的轻狂,而已不年少。找寻一份豁达 “春来草自青”,这是佛家的一句禅语。春天自然会来,草儿自然会青,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那么豁达。 古语说,“女思春,士悲秋”。倘若如杜甫陆游心念社稷,忧国忧民倒还罢了,可现实中却有许多人,并没有忧愁事,却生了忧人忧己的毛病。他们的忧是为功名、为利禄、为香车、为娇娃。心绪混沌繁杂,难得片刻宁静。他们不明白“春来草自青”,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关键的是要有那一份豁达。 有这种豁达不易,这要有一种胸怀。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将整个世界都装进胸膛,把心当天地,一切欲望对你而言都渺如蝼蚁;而待在墙角里孤芳自赏,一切欲望对你而言都硕大如天。 就如同那个“奋厉有当世志”的苏东坡;他科场得意,天子赏识,一时间几乎仕途似锦;可在历经官场磨难之后,为什么没有被摧毁得轰然到地,烟消云散?正是有一种博大的胸襟,也正因为这种胸襟,让他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和个人的悲愁,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理性的旷达, 在苏轼的思想里,有儒、有道,有禅。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这是苏轼评价陶公时说的。做官时,陶公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稀世的珍珠,归隐时,自然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喜欢陶公的泰然、坦然、陶然、怡然。他就像南山脚下的泥土,为自己创造出一份宁静。他把自己当成泥土,但这泥土却盛开出菊花,散发出几千年不断的幽香…… 封建时代的文人,几人能如陶翁?他们或如孟浩然郁郁寡欢,抱憾终身;或如阮籍、嵇康,终日“嗜酒”,佯狂煎熬。都不像陶渊明的归隐,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执着于田园生活,平静地拒绝着朝廷对他的再次起用。 又如周国平先生,他在文革期间被“囚禁”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县接受改造,这意味着其才华有被埋没的危险。然而他抛弃身边“积极分子”的冷嘲热讽,用那颗放大了的心去思索生命并努力学习和写作,最后以“哲学家”著称于世。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人们应该学会对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如意产生一点儿超越,因为也许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一粒土,一粒沙。一粒土的命运既然不能落到工匠的手中变成一件坚硬的陶器,那么就平静地钻进蚌壳,等待它发出耀出夺目的光华。 美国戴尔卡耐基曾对人生做过这样的评说:“只要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一个人就会很快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活成珍珠一样的人,但你不能把自己看得跟珍珠一样。把自己看成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泥土何不清香,道路才是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