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其实一直想自己当皇帝的,而且最后他具备了当皇帝的条件,可是他始终也不会迈出最后的那一步,是因为时机不对和没有人支持他。而且为时已晚了。
所以,为了长久考虑,曹操,还是不不愿意称帝的。冒然称帝,不仅没有进一步胜利的功勋支持,也没有“汉朝天命确实衰竭”的形势为证,更可能会失去孙权的支持。毕竟孙权此时与曹操刚刚合作,好歹也可以说是归顺汉朝中央,一旦曹操称帝,孙权若是继续效忠。曾经被自己骂做汉贼且已经彻底做足了汉贼的魏朝,就等于对天下人宣告自己的厚颜无耻。曹操犯不着为了一时的名位,丢掉刚刚前来的孙权支持,重新陷入孙刘联合抗曹的窘境,失去孙刘因益州利益分赃不均而产生矛盾的一统机会。况且他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封魏公的前一年,荀彧案发,封魏王同年,崔琰案发,当事人都以肉体死亡告终。那么,如果迈向帝位,还要流多少血?谁都不敢保证。毕竟,从兖州开始,这个朝廷的第一代已经欠了士大夫太多血债。夏侯惇这些元从武人成天吵着耻为汉臣,曹操自己不会那么傻,还是交给手上干净的下一代去干吧。而且,从此时到曹操去世的这几年,恰好也是整个魏国的多事之秋。汉中,荆州都打的不可开交,立储之争趋于白热化,邺城和许都两个大本营都发生叛乱,
曹操实在是难以腾出手来去把那件皇袍翻到外面来。这也算是命运开的一个小小玩笑吧。所以,根据现状和时机,曹操都没有机会称帝,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东汉末年,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可算是三方势力中最强的。名义上他是被官方承认的汉朝丞相,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政治中心人物。
曹操生前不愿称帝的原因应该是害怕后人议论他吧,感觉曹操个人还是挺爱面子的,他让曹丕称帝也算是完了他的心愿,再说了,他当时的权利其实和称帝没什么区别。
他称帝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他不愿意称帝,而是去架空东汉皇室的权力,将权力揽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