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败家庭教育的就是溺爱,娇宠,有好案例的上来分享一下?

2025-01-07 09:55:4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翻开一本本厚厚的卷宗,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犯罪事实摆在眼前,看到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别样的痛心之情令人扼腕长叹!
少年不知愁滋味,正处花季的年龄本应在校园里安心学习,抑或正在父母的呵护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却去了不该去的地方,还在懵懂之间铁窗之厄便落在了头上。人生之旅刚刚起航,便搁浅在一个黑色的角落里,像一块难以弥合的伤疤,永远留在生命的躯干上,有的甚至从此夭折。据笔者对发生在河南省淅川县的两起“少男弑亲案”进行调查,犯罪的原因触目惊心,令人震颤!
案例一:遭母数落心太烦,投毒药死母和姐
年仅14岁的杨浩出生在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一个山村,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小善良的父母视他为掌上明珠,希望他能好好念书,长大成才,以期杨家门楣生辉。上小学时,杨浩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当升到初中一年级时,杨浩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这事很快被望子成龙的父母知道了,他遭到母亲的多次数落。从此,便对母亲耿耿于怀。
2007年4月13日中午,当杨浩的母亲又在数落他时,又气又恨的他突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老娘太烦人了,叫她去死!”于是,他把两天前买的老鼠药投放到食用的油罐里,致使其母亲、姐姐在食用了用此油炒的米饭后中毒死亡,其父中毒后经医院抢救脱险。
此案经过不公开开庭审理后,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震动豫南的“少儿弑亲案”作出了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杨浩有期徒刑13年。
案例二:受“挫折”忧郁成疾,动杀机妹死母伤
赵旭是淅川县滔河乡人,案发前是该县某高中学生,年仅17岁。赵旭的家并不富裕,平日,只要赵旭想要什么,父母就想尽办法满足他,家里的农活从不让他沾边,一门心思让他努力学习,父母的心中只有一个共同愿望:盼望儿子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
2006年7月,高考体育加试时,赵旭找人替考被监考老师发现,感到升学无望,万念俱灰。赵旭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他没出息,白费了十年光阴。本想能得到母亲原谅的赵旭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自此性格变得孤僻,精神萎靡不振,整日想入非非。2006年9月10日,在校复读的赵旭回家后因琐事与胞妹发生口角,便采用手掐、绳勒、刀割等手段将妹妹活活杀死。他的母亲发现后,赵旭又用斧头向母亲后脑部砍了一斧,企图砍死母亲后自杀。在母亲极力劝说和苦苦哀求下,赵旭放下斧头逃跑。两天后,赵旭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经南阳市精神病医院刑事诉讼医学鉴定委员会鉴定,赵旭患有精神分裂症,属限制责任能力。淅川县人民法院以赵旭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
错位“溺爱”滋长逆反心理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也是为人父母者的应有之义。上述两案由于家长平时不正确的“爱”导致了孩子走上不该走的路,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但却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其中的原因除现行教育体制忽视素质教育外,法律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缺乏对症下药。对一些看似平常的矛盾冲突可能发展成严重问题的预见性不强,特别对一些性格特殊、行为异常的学生缺乏具体监控、矫正措施。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错误爱子观自然流露。这些做父母的认为,爱孩子就是让孩子有出息、过得舒心,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就轻易使孩子滑入了“恶性循环”,进入了“不良圈子”。其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为其溺爱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溺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物欲”最易使人迷失人生方向、本质理想观和初属道德感。其三,两个家庭都是一男一女的家庭模式,是“溺爱”生存的最“优”空间。集全家宠爱于一身,极易使孩子滋生唯我独尊的心理。其四,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未成年人正处在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为主导情绪,他们的行为极易受情绪所左右。难以有所控制。孩子成长过程中,外部强加的意愿往往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无形中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必定会带来心理乃至人格上的畸形。当他们与父母的想法不一或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一直把爱心隐藏得很深的父母,以一种凶狠慈祥取代柔情爱意或者说把爱心突然转换成严厉的管教方式时,孩子对这种“爱”不能容忍,难以接受,就加剧了青春期青少年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当他们遭遇不良情绪时,他们的发泄渠道很单一,使他们存在心理健康隐患,或为强烈的学习压力,或为前途未卜而悲观、沮丧,容易引起自卑、自闭、焦虑、烦躁等心理疾病,而一旦个人宣泄无法排解心中苦闷,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萎靡不振,每天想入非非,走火入魔,再加上其他外界因素,很可能诱发恶性犯罪,这也是上述案例中两位少年犯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理性矫正家庭教育的良方
心理学家认为,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无休止的指责,带来了孩子的反感,会使孩子有被操纵的感觉。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给予孩子很多的“爱”,实际上,这种“爱”限制和剥夺了孩子适应社会的机会,西方学者把这种爱称为“窒息性”的爱。而孩子不重视亲情、不重视生命,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行为已日渐显现。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平时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人格的不健全发育,久而久之,会在孩子心灵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他们的价值观、认知极易发生偏差和滑坡,这样的人多了,对我们的社会、家庭是莫大的悲哀和深重灾难。所以做父母的对孩子不仅具有“养”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教”的责任。若是让孩子肩负着自己和父母的双重人生,他的人生就会变得沉重甚至扭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没有责任承担父母亲的理想。前苏联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家长要做个理性的人。首先。作为家长要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吸取教训,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遇事以灵活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一味求全责备、横加埋怨,不要把太多的希望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要求孩子为大人活出个人样来。要克服“情感短路”引起的不良反应,注重自己的心理保健。其次,遇到“问题”孩子时,应多沟通、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孩子良好的自信心,避免产生心理上的反差,而诱发情绪失控。第三,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一个家庭,不可能事事如意,尤其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时应注意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以平常心对待,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有关部门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加强青少年道德、心理教育外,应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多作理性分析和业务指导。因此,笔者呼吁各位家长多学些教育理论,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能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确定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观,面对自己的孩子和他平凡的现状,平凡的孩子也是孩子。

前几天,我和邻居家6岁的女儿西西聊学习,她竟然冒出一句“学习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将来嫁个好老公”,真的让我吃了好大一惊,我们惊就惊在小小年纪竟如此“深谙世事”,惊就惊在小小年纪竟有如此之“理想抱负”。这不得不让我们广大家长“堪忧”!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孩子们下面的这些“迟到的理由”吧!
“我妈妈睡过头了!”
“奶奶早饭做晚了!”
“半路上才想起作业本忘了,爸爸说让我跟你说都是他的错,没帮我仔细收拾好书包才害我迟到的。”
“今天为什么迟到了?”这大概是老师们看见迟到的学生要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虽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句问话,答案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学生迟到,几乎都是家长造成的。这是我很惊讶的,同时我也感到震惊。
作为教师,工作之余,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我教的这个班级有62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统计时间为21周(105天),统计内容是学生上午上学迟到的原因。在短短~学期的时间里,共迟到学生237人次,其中最多的迟到16次,多次迟到的学生38名。理由涉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就有197人次。
思考一:是孩子在推脱责任。
作为学生来说,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到校学习是被列入学生守则的,是必须遵守的纪律之一。偶尔一次两次迟到,也是在所难免的,这老师也基本能够理解。然而一句句“我妈妈睡过头了!”“奶奶早饭做晚了!”所表露出来的对“迟到”的不屑一顾,对“迟到”与自己俨然没有一点关系的“态度”,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天真烂漫”的“接班人”而担心,而忧虑。的确,是孩子正在把自己迟到的责任推给他们的家长!
思考二:是家长在纵容孩子推脱责任。
记得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如果妈妈偶尔做饭晚了,上课时间快到了,我们饭都不吃就自己往学校跑,就怕迟到。现在的孩子,家长早起做好了饭,还得再等妈妈喊上几遍才肯磨磨蹭蹭地起来梳洗,一顿饭吃半个小时,一个书包收拾15分钟。像这样的情况在我接受家长咨询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多,也就是“我们家孩子上学、做作业干什么都不着急,这可怎么办”之类的家长提问。想想到底是谁在“鼓励”孩子这样做呢?本来是孩子自己起晚了,妈妈却在埋怨睡眼朦胧的爸爸“怎么不早点叫孩子,都是你给带坏的!”这下好了,孩子没责任了,不着急了,“我起晚原来是爸爸没有叫我起床呀!”一看时间到了,急急忙忙吃了几口,就上路了,半路上却发现课本忘带了。难怪孩子说“我妈妈睡过头了!”“我爸爸忘给我拿课本了!”这样的事情在每一所学校都很常见,它或许就发生在你的身上!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再让孩子把这样的责任推到你的身上了。
思考三: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责任感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假如一个人从小就缺步了这样一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应当负一点责任的感觉的话,那么,我想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个迟到的原因今后会演变成为对工作、生活责任的推卸:产品质量不好是机器的问题,手术失败了是药物失效,工作没做好是同事的不合作,家庭不和睦都是对方的不随和,等等。
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能好多家长觉得这很空洞,无从插手操作,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做:
一、以培养自理能力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小学期间最关键的事情是培养孩子一个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重点不应该是学琴、学画。在孩子还在上小学时就要让孩子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情自己学着做。我们做家长的要明白,一个有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以上那些孩子的理由都是由于家长的过多的包办代替造成的。让孩子慢慢丧失了自理能力,也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责任。
二、以培养家务劳动习惯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可以不定时分配给孩子一些他通过自己努力能很好完成的任务,这样即使是小孩子。也会产生较强的责任感,不依靠他人,凡事都愿意自己去完成。让孩子做点家务活能使孩子体验一下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性。这样长大后,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去尽自己应尽的职责,而不总希望依赖他人。因此,家长包办家务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
三、以承担事情后果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比如,孩子损坏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补偿给人家。即使对方觉得损坏的东西不值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东西是常有的事,又不是故意的,不让孩子赔偿,做家长的就应该坚持让孩子有所付出,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回答2:

也许真的是这样子咯!我也深有体会!
我呢?是把老公给宠坏了,我们同时都在工作中,我下班了为他安排好一切,日子久了,他觉得是应该的。
当有一天我们吵架了,我不为他安排好一切了,他当时还振振有辞的说:我娶老婆不做家务那还要她干嘛呀?当时我傻了,认为他原来娶我只是把我当佣人的,到后来才发觉是我把他宠坏了。
后来的一年内他会做饭了,做得比我做的还好吃!
所以对他好也是有个度的,好也要相互的!

回答3:

有一定道理,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所谓惯子如杀子。

回答4:

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