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自秦汉至于明,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究竟这种习惯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久,现在难以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最悲壮的莫过于“江阴十日”,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死捍卫头上之发,誓死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死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一个地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一个地破灭了。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
清朝人留辫子当然要从满族说起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所以清人留了头也剃了头..
古代满族人特别看重辫子。满族人的先祖发源于白山黑水,
以打猎捕鱼为生,前头剃发脑后结辫,是为了穿山越岭枝
藤不刮发,射箭瞄准眼前无乱发遮当,白天盘在头上便于
生产劳动,晚上解下来可当枕头。满人信仰萨满教,按萨
满教的说法,头发在头的顶部,最靠进天,是灵魂栖息之
地,非常神圣。进关后又接受了汉人的孝悌观念,认为头
发是父母所给,不容毁坏。满族人如果战死沙场,尸骨可
以埋在外地,辫子必须剪下来送回家,系上姓名籍贯招魂
葬之。
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
清朝的人为什么留辫子呢?只是为了战争,打仗时把辫子缠在头上,可以保护脑袋,以免受到伤害。
清朝初建时称后金,第一位皇帝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后1636年改称清。而位于东北的女真族又是金国,清国的前身,你也许在电视剧中看过:古代的北方民族大都有蓄辫的习俗,比如大辽耶律氏,金的完颜氏(此金非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元代的孛儿只斤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