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来,京津地区一直是用植树造林的方法治理“沙尘暴”,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没能有效地减弱“沙尘暴”。因为京津地区的所谓“沙尘暴”不是“沙尘暴”,而是“尘暴”。尘暴扬得高、搬得远,从2000米至3000米以上的高空飘来,植树造林根本不可能抑制或减轻其影响。 因此,对于北京尘暴的治理,要从修复干涸的盐湖区生态环境做起,应当采取用密度(覆盖度)更大的草被捂盖尘源地的办法,不宜用树林去“阻挡”它。
治理北京尘暴从修复干盐湖做起
“选用生命力最强的、能在极端环境下生活的土著先锋植群,对尘源区进行‘地毯式’的覆盖,对已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是治理京津地区尘暴的最佳方案。”林景星指出,碱蓬是目前最适合在干盐湖地区种植的土著植被。
加大环保投资。
要根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根除沙源。而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就是采用套种耕作。大力发展园林经济,做好北方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人工育林的成活率、加大园林的资金和科技投入。
控制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的玉米、小米、高粱种植,坡度在25度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林、经济草木)。合理规划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分布,提高种植业多裸地的有效覆盖。尽可能的减短裸露地域的赤地时间,特别是3到5月份的沙尘暴高发时间。加大人工投入,提高人工育林的水品。森林植被有多种功能。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都有良好的防风作用。所谓防风作用不是杜绝大风的发生,而是降低风速。在20世纪70—80年代,北京提出了查风道、堵风口的口号,很不科学,因为风道、风口是堵不住的,我们只能设法降低风速。当大风通过森林的时候,由于受阻而降低风速,大风所挟带的沙子会在林前、林中降落,从而减缓风沙活动。在森林的上空,风速也会降低,当风速降到起沙风速以下,风沙活动自然会削弱或停止。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华北地区,华北平原草场面积较小,每年3月至5月各种草种已相继长成,对该地区有着很强的庇护作用,绿化保护很久以前就已经初见成。强大的华北沙尘暴来讲尘源不足。干枯河流、弃耕地(有野草庇护)、乡间土路有一些尘源,但其总量比例甚微,不足以成为沙尘暴的沙源。上述这些沙土、尘土、灰尘,在大风作用下汇为一体,随风飘扬、移动,造成北京空气污染,为沙尘暴推波助澜。风沙活动和沙尘暴,是大风作用于沙质地表的结果。因此,防治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基本原则,就是固定流沙、降低风速。流沙被吹离地表的风速,称作起沙风速。起沙风速与沙粒的大小、干湿程度有关。就北京来说,当风速达到4—5米/秒的时候,即会出现风沙活动。如果地表有森林植被,植物的根系可以将流沙固定,减少风沙活动。主要有三种:一是植树种草,称作生物治沙。二是设置沙障,称作工程治沙。三是喷洒凝固剂,称作化学治沙。其中生物治沙是效果最好的治沙方法,全世界广泛应用。工程治沙是一种辅助性办法,化学治沙在我国很少采用。将治理沙尘暴的中心放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