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由于血管瘤的种类有很多种,所以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其发病部位和临床症状都是不一样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01鲜红斑痣
颜色是红色、暗红或紫红色,多发生于表皮之下的真皮层,压之会出现部分褪色或完全褪色现象,不高出正常皮肤的表面。
02毛细血管瘤
一般多是出生时就有,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形成密集细小的毛细血管所组成。初期呈片状或血管痣形状,颜色表现为红色、暗红或紫红,与皮肤表面平齐或稍微有一点隆起于皮肤,触摸柔软、按压褪色。
03草莓状血管瘤
外形呈点状类似于草莓,颜色多为鲜红色或者紫色,摸之柔软,瘤体会高出皮肤表面,是由于血流量比较大的毛细血管发生增生而产生的。出现上述症状基本可确诊为草莓状血管瘤,但也不能排出混合状血管瘤的可能性,需要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来诊断确诊更为稳妥。
04混合型血管瘤
一般表现为草莓状血管瘤并有明显隆起或稍隆起皮肤表面的症状,初期表现为红色斑块并不断增大,并不能向深层组织侵犯形成小丘状或结节状隆起肿块,质柔软,边界不清、压之缩小,由于此类型的血管瘤不好自行判断,要到正规医院检查确诊。
05蔓状血管瘤
颜色多为暗红色或蓝紫色,血管迂曲呈蚯蚓弯曲状或呈蜘蛛网样放射状扩张外观,病变处隆起,听诊或者用手触能感觉到血管的波动或听到杂音,肿块柔软界限不清晰,临床上容易误诊成海绵状血管瘤。
06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损害程度比较大,病变多发生于真皮深层或者皮下组织,本病于头部、颌部、面部多见,隆起于正常皮肤,表现为蓝色或紫红色,压之可缩小,去压后恢复原样,基本可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1)单纯毛细血管瘤表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略高出皮肤,呈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状样肿物,压迫后不褪色也不缩小。
(2)杨梅状血管瘤表现:突出皮肤表面,形同草莓样,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临床表现:一个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扁平,不突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成斑片,压迫后可褪色,一般是头颈部多见,出生时即存在,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不间断存在。
(4)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外观呈紫红色,周边浅静脉增多,迂曲、怒张,扪之柔软、具有弹性,挤压时可缩小,但很快又恢复原来体积,少数表面可合并鲜红斑痣,损伤或血管栓塞后,可出现溃疡感染和退化。
血管瘤由于结构和发生部位不同症状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瘤多见婴儿,皮肤上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并突出皮肤表面、呈红色。皮肤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皮肤隆起的肿块,皮肤色泽正常或呈紫色,肿块质软而有弹性,边界不清,具有可压缩性。蔓状血管瘤是血管比较粗大的血管多有动静脉瘘,可闻及血管杂音;内脏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发生器官的症状,比较大的内脏血管瘤破裂出血,还可能会危及生命。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脉管发育异常,病理学属于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血管瘤是儿童的常见病,在皮肤上的血管瘤一般分为:
第一种、真性血管瘤。真性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是以草莓状血管瘤最常见,约占65%。生长快,从斑点大小增大至数厘米,仅需数周时间。少数可成弥漫性的增生,病变为淡红色或鲜红色,压之褪色,突出于皮肤表面,可呈分叶和小结节状,形似草莓,又称为叫做草莓状血管瘤。
第二种、是海绵状血管瘤,约占15%。瘤体主要位于皮下,均匀而有一定弹性,边界不是很清楚,主要由增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加压可变形,表皮的颜色正常或略呈淡蓝色,瘤体多位于面部及躯干皮下组织,常见于腮腺,胸腺及乳房。
第三种、叫做混合性血管瘤。在身体同一部位出现毛细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混合体,约占20%。早期仅见毛细血管瘤,随着瘤体的增长扩展的皮下组织瘤体逐渐增生,局部组织明显隆起。混合性血管瘤生长速度比较快,受累的面积也比较大,如出现在面部影响容貌甚至毁容,如出现在特殊部位可以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
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该病的特点是病程长,瘤体生长缓慢,有时候甚至非常缓慢,因此对全身的影响比较小。该病的患者在发病的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而且相关的各项功能,比如肝功能、肾功能也都正常。当瘤体生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患者可以出现因为瘤体增大而引起相关脏器压迫的不适症状,比如最常见的肝脏血管瘤,患者可以出现肝区的胀痛、肝脏的肿大,右上腹部甚至可以摸到包块。此外,还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个别患者的肝功能也可以出现异常,但是,往往都是血管瘤长到很大后才会出现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