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清康熙朝的历史资料

2025-01-03 06:32: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康熙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之一,是他一手缔造了康乾盛世,是他发展了经济,我看康熙不是一味的赞扬,更不是一味的贬低,带着民族歧视的看他的贡献,我们既要看他的好,又要看到他的不足。一、国家安定与政治统一国家安定与政治的统一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康熙即位之初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首先就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驾崩,遗诏“玄烨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保翊冲主,佐理政务。”真正辅政时却大不相同,索尼年迈,不久病逝,苏克萨哈弹劾鳌拜圈地,后被鳌拜矫旨杀害,遏必隆维维诺诺,举棋不定,使鳌拜权力日益膨胀,康熙说:“鳌拜于朕前办事,不求当理,稍有拂意之处,即将部臣叱喝。”康熙曾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正因为皇权与“相权”的权利矛盾,使康熙避开鳌拜的众多党羽,装作好玩青年,最终在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用“布库兵”,趁鳌拜上朝之际,一拥而上将其捆绑起来,诏宣三十条罪状,软禁终身。皇权胜利了,刷新了朝政,康熙九年(1670年)恢复内阁制度。朝廷的胜利只是个开始,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一,平西王吴三桂起兵谋反。三藩原是清初被封的三个王爵,云南吴三桂(平西王),广东尚可喜(平西王),福建耿继茂(靖南王)三藩缘由清初清剿南明政权而受封,随着天下安定,三藩的用度却越来越大,顺治十七年(1660年),国家正赋收银2566多万两,《左武记》说:“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康熙即位之初便将“三藩、河务、漕运为三件大事,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是心腹大患,三藩各有大臣,能开矿,拥军自重,干涉地方。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上书希望归老辽东,趁此机会,康熙要求三藩并撤,吴三桂也终于反叛,其他二藩相继响应,尚之信挟父亦反,台湾郑氏沿海配合骚扰,西北亦反,北京杨起隆领导八旗家奴起义,康熙十四年(1675年)内蒙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年仅二十岁的康熙沉着冷静,西藏***建议裂土罢兵,康熙严厉叱责,他采取 “保持荆州以固军民之心。”的策略,运用招降宽容政策,争取回陕西提督王辅臣,安定西北,下诏停撤耿、尚二藩,孤立吴三桂,采用宽大政策,重用汉将,派六路大军进行清剿,康熙帝亲自部署,批阅军报至深夜三更,每十里设一驿站,日日奏报从未间断,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平定。八年间,康熙指挥平叛,运筹帷幄,充分显示出它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真正实现了内地统一,人民生活日趋安定。同样也充分暴露了清初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巨大隔阂,为今后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放眼海疆南明的最后领地——台湾未归,这又是康熙急待解决的问题,台湾的归属,和谈前后共十次,其中九次失败,康熙帝在三藩等作战中积累的经验告诉他,平台必用汉将,所以启用福建总督会稽县人姚启圣,泉州人施琅都被康熙发现并任用,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洞庭湖建立大清水师,进行不断的训练,在漳州设“修来馆”招纳一切从台湾回来的军民将士,同时进行“迁界禁海”,阻断台湾经济来源,孤立台湾,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水师收复金门、厦门等东南失地,逐步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湾内讧,康熙抓住时机果断发起进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军攻克澎湖,台湾不战而降,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一日(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在台湾受降。八月十五日,捷书飞抵北京,康熙高兴地作诗一首,诗中末句代表他喜悦与君临天下的豪情:“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康熙帝在他二十九岁的那年完成了大清一统,孔子说:“三十而立”。康熙正立于当时,国家一统真正实现了。台湾的统一为满汉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正在举国欢庆之时,北疆突然告急,沙俄军对东北黑龙江,外兴安岭地区进行了骚扰,杀人放火,虏走妇女、儿童,挑起部落与民族间的矛盾,旨在要求中国向沙皇称贡,康熙说:“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曾与俄方交涉,没有结果。基于战争影响康熙进行了三次东巡,有一次康熙亲自到被俄军占领的雅克萨城下侦察敌情,测绘河流沿线地图,要求增设船厂、军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萨布素为将军,水陆两军,第一次出征雅克萨,激战近一个月,成功收复被俄侵踞20余年的雅克萨城,但此战以后只毁城,未派一守军便全军退回黑龙江。有经验的康熙指示:“雅克萨城虽已克取,防御决不可疏。”果然在守军走后,俄军卷土重来,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萨布素不得不再次率军进攻雅克萨,成功并促成了谈判,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9月7日)清代表索额图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签订《尼布楚条约》,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使中俄两国40余年无战事,有利于国家发展。为中俄两国的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是中国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一个例证。实际上在索额图谈判去的路上,曾一度撤返,原因就是噶尔丹的战争问题,康熙四年(1665年),噶尔丹便自封为汗,限于各种原因,康熙不仅承认,还一再忍让,噶尔丹联络西藏***共同起兵,并不断扩张,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直抵距京师350公里的乌兰布通,康熙与其兄、其弟率三路军出征,后康熙因病撤回,二路军杀奔成功,噶尔丹西逃。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再次亲征,在昭莫多大捷,斩噶尔丹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亲征,噶尔丹大败自杀,康熙命其侄管理准噶尔部。三征准噶尔展现了康熙的雄才大略,雄图远谋和个人的雄伟气魄,同样促进了民族融合,以保证清政权的稳固,对国家发展有积极意义。此后基本上国家趋向安定,在五十七年(1718年)、五十九年(1720年)两次进行“驱准保藏”维护西藏安定,促进民族融合。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权的确立,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局面,经济的发展逐渐重要起来。二、经济发展与强盛康熙的希望之一三藩解决后,国家又趋于安定,恢复生产显得尤为重要,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黄、淮河决口,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当时,北面黄河“尽归决口,北流入海,正河淤浅。宿迁以东,北岸民田,皆成巨浸。”南面“淮阳七周县田地一片汪洋。”正因于此,在三藩之乱时,康熙便派出靳辅、陈潢治水,康熙共六次南巡,每次南巡都要亲自视察河运,亲自测量计算水深,河床高度,查看冲刷情况,靳辅是用筑堤来水以冲刷泥沙,开河引水,缓和水势,效果很慢,与于成龙形成对立,后因治水后的土地分配问题触及了地主豪绅利益被捕下狱,在于成龙治水和康熙再次斟酌,于成龙也承认还是靳辅的方法好的情况下,靳辅被重新任命,却在当年去世,后张鹏翮延其方法,康熙六十年(1721年)南巡时,康熙宣布河运修缮成功,黄河在治理后几十年未决口这无疑对生产发展,社会繁荣,政权稳定,有积极作用。康熙还曾亲自监督修缮浑河,成后,更名为“永定河”,康熙用科学的态度、方法推动经济发展。作为农业大国,农为天下之本,开垦是历朝历代所必有的一项政策,康熙十一年(1672年),下旨要求“开江西黄疫之区地”等,实行“更名田”,明确产权,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宽起科年限,给农民减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谕令新垦田地永不许圈占,同时对各地灾荒进行赈济,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赈济喀尔喀蒙古各部饥荒”。康熙三十年(1691年),“轮免湖广、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漕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朝鲜大饥,自海道运米赈济并平粜。”可以宣威于世界,怀柔四海。更突出的是康熙朝的蠲免钱粮政策,康熙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61年间,减免天下钱粮545次之多,普免全国钱粮三次,计银1.5亿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蠲免云南全年钱粮”,二十六年(1687年)“蠲免江宁等七府、陕西全省钱粮,合计六百万有余。”等几乎年年都要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百姓的负担,同样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矿禁,允许民间开矿,康熙四十四年(1705)到四十五年(1706)秋,云南省收矿税银八万零一百五十二两,黄金八十四两。增加了国家税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不小作用。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实行矿禁,矿业便又停滞下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复台湾后开海禁,沿海贸易飞速发展,康熙还要求对沿海捕鱼虾船免收其税,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因沿海盗贼问题,实行海禁,从此逐渐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康熙还亲自在中南海丰泽园种植御稻米,并向全国推广,多次在先农坛行亲耕礼,并绘《耕织图》对农业发展和经济强盛带来重要影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诏:“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解放了农民百姓这也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从根本上废除了对人口的限制与负担。对国家发展,经济强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康熙盛世的辉煌,正源于强大的经济作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