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责任感教育

2024-11-30 12:09: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纪元,人与人之间将更加走向合作与分享,责任感将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打好这个基础,切实培养起小学生的责任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就确切无疑地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责任教育?
一、小学责任教育的定义
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学校责任教育就是使学生践行某种职责,而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过程。
小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包括对家庭负责任,对集体负责任,感受责任带给自己的益处等。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生去付出责任,并且享受责任带来的益处,更高层次的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习惯。
3、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怎样对他们进行责任教育?
二、小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的责任教育应该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多个环节入手。应该从学习实践中培养,从行为实践中培养,从家庭实践中培养,从社会实践中培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呢?
1、根据文本内容,制定有利于学生责任教育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标制定其中之一:“以读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然责任心,即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2、利用新课中的导入,渗透责任教育
在教学中,首先抓好“导课”这一环节。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新授课文《詹天佑》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是:多媒体出示青龙桥站旁的铜像,讲述铜像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导入,在导入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教学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责任教育。
从阅读课文的全篇内容中,感受人性关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把“关爱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人文意识倾注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从中感悟、体味人性关怀。
上课之前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文本,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语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在《穷人》一文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的事,他们的高尚品质让人感动。为了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研读文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通过对教材的发掘,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在教学中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人间真情故事,让学生感受互相关爱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责任教育。
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教学中,我们的课本有很多的课文,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时间的投入,重要的文章要精讲,让学生能够很清晰的了解文章主题思想、文章的重要内容、文章的重要句子等等。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勇于进取,用一种独特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长期的坚持下去,养成一种爱读书、好读书的境界。
4、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相结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行动更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人格力量的德育功能,其中特别是身教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首先,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中模糊的认识或错误的观点要帮助澄清或予以纠正,切忌将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进课堂,片面的看待个别社会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对待各项工作;第三,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知识渊博、语言表达、板书等教学能力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表达教师爱心,荡起回应。“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没有爱,所有的人文精神将失去了光彩。教师要以爱为根,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能把眼光放在知识接受上,重知识能力而轻爱好与特长教育,使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和平共处,缺乏融洽宽容的人文内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回应。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责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谐社会的新人才。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