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讲过一段话:“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我不能照顾他一辈子。不能帮他去听,帮他去看,更不能在20年后帮他去竞争。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拥有竞争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去创造精神和财富。”
我们往往从一开始就误解了教育的根本意义。
我们为什么生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创造生命?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更是为了参与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完全由你指导的新的生命。
但是你要记住,指导新的生命是站在一个导师的角度,绝不是操控生命。在未来他会有有自己的想法,他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你必须经历的,但是你的投资任务只能是指导,不管是打也好,骂也好。你只能表达你自己的态度,让他去选择是否愿意遵从。而不是去操控他,过你想要他过的生活。
毕竟他不是一个机器人,他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别再用“我这都是为你好”来束缚人了。
其实父母对孩子好不好只有孩子知道,这和做人要谦虚是一个道理,自己认为的好并不代表孩子觉得好,当然这里指的不一定是教育内容,或许是教育方式……
同样的教育内容或许换一种教育方式结果就不一样了。
孔融让梨之所以被后人所赞扬,是因为孔融自愿将离让给他人,而不是父母所逼。“姐姐也想吃,你把这个让给姐姐吧?”“那个孩子比你小,咱们要让着他啊”……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大多数家长觉得没有问题,礼让三分,教会孩子礼貌是他的必走之路。
可是你有想过那个姐姐可能并不想吃呢,你有想过那个孩子再小也是自己的孩子先受了委屈呢?这样的教育方法的确是教会孩子懂礼貌的快速教程。但是你是不是忽略了一点?你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及到自己孩子的情绪。
在你想要教会孩子懂礼貌的同时,你也教会了他如何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你也教会了他如何压抑自己的情绪,在碰到自己特别喜爱的物品时,别人一句自己也喜欢便会将挚爱拱手让人。这样到底是好是坏呢?那就要看你觉得这种结果好不好了。或许在未来竞争经理时,别人的一句哀求,一句抱歉,一句你人真好,经理这个位置就是别人的了。
这一点杜江和霍思燕就注意到了,他们完全不压抑嗯哼的自我情绪,关于孔融让梨这种事情,也是事先询问孩子的意见,既然不想,那就算了吧,尊重你的意见。但是事后我会给你讲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导师的作用便在这个时候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我愿意在教育上花钱,因为我知道,这些钱在未来我一定能赚回来。但是未来的钱却没有办法还我孩子此刻最适宜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会有多个强大的推手,你也是的。
因为当我们接受了教育的时候,我们就会在老师的教导下,环境的熏陶下,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成为一个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因为教育是终身的,教育可以让一个人由所谓的垃圾股,变成潜力股,甚至是绩优股,所以才会有这种说法。
因为教育可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境界和格局。而这些东西会在关键时刻,让人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和机会。并且是终生受益
教育决定未来、知识改变人生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文化是一个国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