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意图是什么

我很急啊,3Q拉 ~~
2024-11-17 04:37: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平定南中,避免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后院起火,两面作战;二是需要南中地区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军资和粮草。

一、出处

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

二、所在选段原文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三、译文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饭吃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南蛮)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南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当年不战,第二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诸葛亮南征后,北伐魏国提上日程。北伐魏国是刘备集团一贯的方针。刘备以夺取天下为最终目的。诸葛亮鉴于魏国经济必将逐渐恢复,时间拖长对蜀国不利,而及早北伐可发挥自己治国治军优势,何况身死之后,蜀国无人能够蹈涉中原,抗衡大国,因此认为唯有及身而用。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同年冬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

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因为这次上表后于第一次出师时的一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出师表

回答2:

诸葛亮南征时曾五月渡泸 这一句没什么需要解释的,主要是后一句:
“不毛”并不是“不毛之地”中的“不毛”,“深入不毛”指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的事,想想可知,云南哪有不长草的地方啊?其实“不毛”指定是今天的缅甸,在英语中,缅甸的发音与不毛相似。而在当地也流传着当年武侯爱民的故事,以及建有寺庙。

回答3:

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平定南中,避免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后院起火,两面作战;二是需要南中地区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军资和粮草。
楼上说“不毛”指的不是“不毛之区”,而是现在缅甸的某个地方,这种说法纯为无稽之谈,不可值信。建议楼上看一下《三国志·王连传》,那里面有一段王连劝说诸葛亮的话,足资佐证:“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难道这里所写的“不毛之地”又是缅甸的某个地方吗?况且,查考诸葛亮的进军路线,诸葛亮的大军根本不可能到达现在的缅甸,“不毛”之说根本就站不住脚。

回答4:

五次渡过卢水,进入不毛之地
不毛”并不是“不毛之地”中的“不毛”,“深入不毛”指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的事,想想可知,云南哪有不长草的地方啊?其实“不毛”指定是今天的缅甸,在英语中,缅甸的发音与不毛相似。而在当地也流传着当年武侯爱民的故事,以及建有寺庙。

回答5:

楼上乱解释,深入不毛中的不毛是不长草的地方的意思。别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