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发展地理科学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迅速发展,出现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全国性自然区划方案。如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从1956年开始,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1958年编写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照大自然区、热量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县等 7级单位系统(前二者为零级、最后二级在全国区划中未作具体划分),将全国分成 3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6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及90个自然省。其中自然地带和亚地带是整个区划方案的主要分类单位。这一区划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着重考虑了直接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采取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出现于一个共同系列的原则,每一级单位都有较明确的定义和划分方法,并且明确规定以农业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并又明确了:第一,采用10℃以上活动积温的方法,来衡量一地区热量的多寡和农业生产潜力。第二,中国的亚热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可分为北、中、南三亚带。第三,辽东半岛和辽宁省南部不应属于东北地区而应属于华北地区,改变了过去的旧观念。但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规律,对区划的原则、系统和方法乃至具体界线的划分等诸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下面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撰写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所使用的区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