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发源地是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2025-04-14 03:02:2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火车抵达江北车站。

本来很小的车站这段时间可热闹了,原因是吉林站拆除,这江北站便成了吉林市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站前挤满了拉客的车,人声鼎沸。我乘公交去了原吉林站附近的客运中心,此时是上午11:30。我买了张到乌拉街的票,未吃午饭,上了车。

36公里的路程,车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一个半钟头。终于到了目的地,下车之后,抬眼望去,一片茫然。

冬景

东北的天,刚过中午,太阳稍微偏向西方一点儿,就给人一种落日黄昏的感觉。也难怪,东北纬度高,太阳自然低,在广袤的雪白原野里,有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意境。

乌拉街果然不大,只有一条街和一个十字路口附近有二层以及以上的建筑,至于其他区域,一概是低矮的平房。太阳光一点都不强烈,冷风嗖嗖,直往脖颈里灌。

乌拉街

我走在低矮的平房之间,不禁纳闷:“这就是乌拉古城?怎么到处破破烂烂的,没有一点精气神儿?”房子旧的很,不过不是因为古老而变旧,而是房子本身就盖的不好。让我感到不好的是,走了没几步,来到一条街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招牌——“太平送葬用品大全”,隔壁还有个“灵衣寿木出售”。

这里的房子屋顶很大,比我见过的东北其他一些地区的要大,看上去就像戴了一顶大帽子,把额头都给遮住了。房顶尖尖的,房子很矮,窗户略低,红砖青瓦,这种又大又陡的尖顶可以防止大雪将房子压塌。

我想:“难道乌拉古城不是乌拉街,而是另有所在?”正好看到一对老年夫妇,我就上前询问,老人很和蔼,给我指了指周围,说这边有什么,那边有什么,我所在的地方正是乌拉古城。我顺着老人所指走去。街上很少有人,虽然才刚过两点,但太阳已经很斜了。

看着这个东北的村落,我意识到和我们那里的不同。东北的冬天太冷了,让一切都变的慵懒,时间也变的缓慢。整个村落,没有一点儿生机。房子胡乱的堆凑在一起,毫无章法。我在这里感受不到那些古老的文化气息,只有严寒、破败、颓废……曾经辉煌的过去在这里凝固,再也无法鲜活。

我走了一段,看到一个高高的塔状建筑。这时已经来到了村口,路的一侧有很多古树,弯弯曲曲,遒劲恐怖,黑压压的让人心悸。一阵狂风刮过,村口的树木呼呼作响。我不由得裹了裹围巾。

我爬过路旁数米高的土堆,来到这个高塔下,走近才知道这不是高塔,而是一座烈士纪念碑。高大的纪念碑坐落在一个圆形的高高土台上。周围都是黑压压的古树,地上全是积雪,四下一个人也没有。这是一处县级爱国教育基地,本是正气凛然、庄重肃穆之地,可此时此刻,我看着狰狞的古树,听着呼呼风声,心里却一阵害怕。

这里已是村口,我按原路返回,路过一个清真寺,进去看了看,没想到里边是一家卖煤的人家。又想去看看娘娘庙,结果那个老乡没说明白,我没仔细找,也就作罢。

回到乌拉街,也就是我下车的最繁华地段,找了一家小餐馆,要了30个饺子,百无聊赖的吃了22个,剩下8个。顺便向老板打听了一下雾凇岛的情况。老板说:雾凇岛离这里很远的,打车要15-20元。这几天冷,能形成雾凇,岛上也有住宿的地方。

附近有很多等着拉客的车,吃完饭,我找了一位出租车司机,问他:“大哥,现在这天气能形成雾凇么?”他说:“应该能吧,这几天温差大。”

我于是坐上了他的车,他把我拉到村外,雾凇岛的方向。从他嘴里,我得知,乌拉街有四个民族,满汉回朝。路上,我突然想起,雾凇岛荒郊野外的,明天早上我如何回到乌拉街?于是留下了司机的电话号码,得知他姓陈,如果明天没车的话,他就来接我。

到了雾凇岛渡口,渡口处没船,旁边的一个石碑上写着注意事项和联系电话。黑滚滚的松花江的流速比市区要快多了。我拨通了岛上的电话,问:“今天能摆渡吗?”对方回答“能。”又问:“几个人?”我说:“一个。”他说:“一个20。”


雾凇岛渡口

那雾凇岛就在八九十米开外,似乎触手可及。我问:“明早能形成雾凇吗?”他说:“这是自然现象,我不知道,形成雾凇有很多条件。不过前天形成的雾凇很漂亮。”我一听,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说前天形成了雾凇,潜台词就是昨天和今天没有形成,那估计明天也不会形成。

我就问他,他说,“这两天刮风呢,只要超过三级风就不会形成雾凇。”车外的风至少有三级,无奈,我只好要司机打道回府。

回去的路上,我们去了那个娘娘庙,没什么意思。他又要载我去一个百花点将台,他问我去不去,我说不去了。他遥遥指给我看,说:“那就是百花点将台。”我一看,这不就是那个烈士纪念碑吗?原来那个高高的圆形台子就是百花点将台。

回到我下车的地方,正好赶上去吉林的车,这里已经没有让我留恋的地方,我就坐车回到吉林市。

窗外的斜阳缓缓西沉,原野一片寂静和清冷。

四点多一点,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我在吉林站前下了车,去了江城广场。这里,是松花江的所在。

雾凇岛看不到雾凇了,明天起个大早,看看松花江畔能不能看到雾凇。

回答2:

满族的发源地在中国东北那一地带,满足是属于当朝政府流放的地带。流放人员和当地的游牧民族满族结婚,慢慢将这个民族壮大了起来。

回答3:

发源地在东北。满族是清朝的创始人,根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而他们入关之前在的地方就是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