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时间是怎么记的

都有哪些单位,名称18:17怎样表示
2024-11-01 10:28:4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古代中国怎样计时?

中午的央视10套讲北京钟鼓楼复制的碑漏,很有意思。碑漏是计时工具,唐朝发明,元朝失传。在它计时的基础上,由钟鼓楼和更梆系统对外授时。也就是说,计时授时是政府行为,老百姓不用自己计算时间,自然有人报道,这是指城市里。农村生活没有必要那么精确。

西周时代,出现了天干地支计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也有百刻制,一昼夜等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的14分24秒。古语中的“顷刻”、“少顷”,均指很短的时间。但百刻制的出现时间尚不可考,只知道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提到了昼夜百刻,马融注解说昼长夜短,昼60刻,夜40刻,或反过来昼短夜长,昼40刻,夜60刻,或二者相等,这要看什么季节。一般认为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百刻制的。12地支和百刻制是配合使用的,从汉朝开始。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又将一更分为五点,古代的1点合现代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的“三更二点”,就是指夜间11时48分。通过敲梆子报更就是授时。白天的授时,则是先鼓楼敲鼓,钟楼再敲钟,钟声要比鼓声传得更远。为了照顾到城市最广的区域,钟鼓楼都建筑在城市中轴线。西方的教堂也有钟楼授时制度。后来还有放午炮报时的制度。在农村,就只有靠雄鸡报晓了。

关键在于计时的准确性。在白天主要是日晷计时 ,特别是中午时段,日晷计时是很准确的。直立的标杆影长可以精确的反映太阳的运动。西汉时开始采用赤道式日晷。日晷的投影角度是随着太阳的移动而不断移动的,跟钟表的时针差不多。这种日晷仪器同时采用了12地支和百刻制。它在白天用来校正沙漏仪器很有用。但是日晷在阴雨天和夜晚就不能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其他工具。那就是流量计时,最早是沙漏,后来是水漏,利用了重力即万有引力原理。还有以油灯耗油量计算时刻的灯钟。现存最早的沙漏仪器是西汉时期的。现存最早的滴漏仪器则是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水钟。水漏有个问题,就是水的挥发、水道生锈、结冰都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为了保持水平面,要专人不断加水。沙漏也是一样,要不断在平面加沙。后来在唐朝,有个僧人文诰发明了碑漏。

碑漏的外廓是木质的,形似石碑。中间是几根铜管,平行交叉,使铜球在铜管钟不断滚动下落,一个流程就是24秒。第一个铜球需人工控制投球开关,其余则自动滚行,第一个金属球与第二个金属球的间隔时间为24秒。36个金属球滚完需用14.4分钟即一古刻,依此类推3600个金属球滚动完毕正好为24小时。

由于碑漏失传了,去年有个苏州的研究爱好者陈凯歌专门复制了这个东西。现存于北京钟鼓楼。

回答2:

中国古代1天之内时间用地支,即依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来记录,现代的两小时记为1个时辰,或应当说“小时”这1名称是从古代“半个时辰”引伸而来的。每一个时辰分初正两半,先初后正,每一个时辰的8分之1称1刻钟,以子时为始,相当于当今2104小时制的23点,子初1刻是23:15,子初2刻是23:30,子初3刻是23:45,子正是第二天00:00,往后以此类推。

回答3:

酉时初刻

中国古代计时以地支为记,一天十二个时辰.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大约两个小时.

回答4:

中国古代的时间滴漏

回答5:

用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