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有什么防线

2024-12-01 23:17: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齐格菲防线(纳粹德国)
齐格菲防线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
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
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
该防线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于防御重型炮弹的装甲钢板,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当时钢的紧缺造成的。同时,很多战争后期的大型火炮无法安装在较小的炮座上(只能适应战争初期的小口径火炮),无疑进一步削弱了该防线的防御作用。
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著名“静坐战”。
1940年西线战役获胜后,齐格菲防线上的许多火炮和可移动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垒上,使这条防线变得有些有名无实,到了1944年,才由部队充实起来。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达了改造防线的命令,以便应对更强的火力打击,主要工程预计由德国国家劳工组织(RAD)的14到16岁的孩子进行,一些当地人也被拉来参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于盟军巨大的空军优势,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齐格菲防线的宣传意义几乎和它的战略意义一样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被宣称为一条坚固的防线,一直影响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对它的时候,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盟军,都发现这条防线的大部分设计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战场形势了,尽管它起到了阻滞盟军的作用,但显然不像德国人声称的那样坚不可摧。
2.大西洋壁垒:(纳粹德国)
大西洋壁垒(德语:Atlantikwall)又称大西洋铁壁或大西洋长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纳粹德国用来防御西线的军事设施,该防线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达2700公里,主要用来防止盟军登陆欧洲大陆,由托特组织、弗里兹·托特和阿尔伯特·斯佩尔建造,之后由隆美尔所强化,希特勒和宣传部长戈培尔曾大力提倡,称之为不倒防线。
此防线的前身自1940年7月开始建造,当时德国并未想过建设规模如此巨大的防御工事,仅在法国沿海的加莱—滨海布洛涅一带制造4座重型海军炮台,该建设工程由托特组织负责。在法国战役打败盟军后,为防止英国突击队的骚扰和登陆,逐第建造。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为将更多兵力投入苏德战争中,必须降低西线守军兵力,而有了后来的大西洋壁垒。在1942年3月23日40号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垒,周围的防御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陆军元帅隆美尔受命负责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隆美尔便加紧建造进度和提高防御工事的灵活性,将其防御力大幅提升。
一开始时有不错表现,数次打败自由法国的轰炸和英军入侵等小型登陆行动,但后来由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和荷兰流亡政府联合策划的大型登陆行动—诺曼地登陆时却失败,间接令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现在各地多处仍保留当年的德军反登陆障碍物。
德国在大西洋长城中的防御设施有数种碉堡、火炮阵地(还有许多伪装成海边别墅的炮台)、数百万枚不同种类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员杀伤雷S型地雷与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缓登陆速度的障碍物:如铁丝网、由钢条焊接而成的捷克刺猬、空心三角锥的恶魔方块、以及专对装甲车辆的反坦克壕、“龙牙”型障碍物,滩上的木桩上有些具备地雷和能划破登陆艇的刀片,隆美尔认为盟军在进行登陆作战时会以大量伞兵空降辅助,因此在海岸滩头距离稍远的林地与草地垂直插上木桩与铁轨,此工事被称为“隆美尔芦荀”,其他还有将低洼地区引进水以形成人工沼泽,用以溺毙敌军。除了基本的反登陆外,大西洋壁垒也要为邓尼兹的潜艇港口提供防御力量。

回答2:

齐格菲防线 Siegfried Line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著名“静坐战”。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依托这一防线阻挡了盟军的行动。12月美军以饱和轰炸和炮击支援试图突破,但没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该防线终被突破。自此,该防线一共阻滞了盟军5个月时间。

回答3:

西线有大西洋铁壁、齐格菲防线,意大利有古斯塔夫防线,东线有黑豹防线,奥得河——柏林防线

回答4:

齐格菲防线(齐格菲为德国神话的不死英雄),盟军的一首歌唱到“我要到齐格菲去晾衬衣”
大西洋壁垒,就是诺曼底登陆时盟军遭到抵抗的德军防线。

回答5:

二战德国有齐格菲防线。
齐格菲防线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