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由于岭南在经济上繁荣,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岭南造园文化始学扬州,后学苏州,有不少仿效江南园林的痕迹。与此同时,其自身特色则仍发扬了花石取胜的传统,利用气候条件之优势,渐而突出明显的热带风光特色,并营造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私家庭园。
整个明代时期的岭南园林,不仅于志籍有可稽之史实,于地方也有可考只古迹,足以说明其未必“远不如中原盛”。而到了清初岭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水准提高,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逐渐影响及于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
到清中叶以后而日趋兴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景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终于异军突起而成为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名园“,其中以余荫山房最为有名。
它们的风格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水池、湖呈几何图形,这是由于受外国西方的影响;沿湖建筑也都呈对称布局,园林小品都是精细雕刻,而且花木丛荣繁茂,不足之处便是建筑体量过大。
岭南园林发展至清朝已日趋成熟,其传统建筑畅朗轻盈,与北方园林的稳重大方及江南园林的秀丽典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除私家园林之外,还有公共园林。
清代岭南园林主要围绕山水和寺园展开,表现于广西的山和广东的湖之中,如桂林的七星岩、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都是隋唐时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垂青。
还有广东的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肇庆星湖也因为三国后受贬南迁官员之治而得到开发和利用。其中,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对惠州西湖的贡献最大,留有苏堤、六如亭和泗州塔等遗迹。
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和综合式等。庭院式是岭南园林的特色,其小巧堪与国外古典园林相媲美,几乎所有的私宅、酒家和茶楼都建筑了庭院园林,如广东东莞可园、广东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在明清时代,仅广东就有私园50多处,如东皋、小云林,广州小画舫斋、潮阳磊园、普宁春桂园、梅州人境庐等;广西有雁山园。福建私园有40多处,如福州伊园、泉州春夏秋冬四园、厦门菽庄花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