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专业第一一般能保研到哪

2024-11-05 08:03:5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211专业保研,在大一大二期间尽可能提高绩点,一方面绩点是保研的刚性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大三因准备保研带来的学习成绩压力。此外科研、论文、竞赛都是保研的加分项。大学四年最好制定明确的保研计划,以便合理安排时间。

保研前的准备是长期的,并非只有大三下学期。每个学校保研标准不同,我们学校分两种,一种是绩点保研,也就是看学习成绩;一种是科创保研。我走的是绩点保研。大多数学校保研学习成绩应该都是占很大比重的,所以,在大一大二,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上,课外活动参与很少,只是参加了一个读书会。大一大二我的绩点比第二名高出0.3+,在大三下学期虽然因准备及参加夏令营成绩排名不是第一了,但由于前五学期都遥遥领先,所以总绩点仍远高于第二名。

大学期间我和学长学姐交流较多,通过交流我可以很明确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大一大二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大二上学期快结束时我开始找老师写论文了。我刚开始找了我们学院的一位老师,但是跟着老师做了半年,感觉虽然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出成果比较慢。和学姐交流后,我又联系了另外一位老师。论文写作和发表的周期较长,如果老师、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话,大家可以找两位老师同时写论文,这样可以有双重保险。大二暑假我留校写论文,经过老师的多次指点和修改,暑期论文写完并且在10月份成功被SSCI检索的期刊录用。写论文的过程以及投稿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给我很大的鼓励。在被SSCI检索期刊录用之前,我也投了两个国内C刊,但都被拒稿了。大家如果在国内投稿失利的话可以尝试投国外期刊。大三上学期我又发表了一篇C刊,并且独自申请了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在本项目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一篇。这些论文及科研经历成为了我保研的加分项。

到了大三下学期,夏令营陆陆续续都开始报名了,尤其是5、6月份。

在3月份开学时我就开始准备保研事项。第一,学习成绩保证专业排名第一。上课仍然是认真仔细,只是课下时间大部分匀给了保研的准备。第二,科研仍在继续。即便是到保研的关键时期,我仍在跟老师做项目,一方面可以有机会发表更多的论文,另一方面,在科研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可以让自己在面试中更沉着冷静。第三,复习专业知识和英语。3月份夏令营大都没开始报名,因此这段时间都是尽快复习专业知识、准备简历、中英文自我介绍等。四月份和三月份的准备内容差不多。在此阶段,和学长学姐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请学姐帮忙检查自己的简历和自我介绍、咨询学姐学校的选择及各个学校夏令营的考核方式及标准。

到了5月份,各个学校的夏令营陆陆续续都开始申请了。我采取的是比较保险但又耗时的方法,也就是报很多学校,各个层次的学校都报了几个。虽然保险,但是在申请过程中也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申请夏令营时大都需要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等,这些都是在3、4月份准备好,到时候根据申请学校的要求稍微修改即可。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提前联系老师,我当初联系了两位老师,一位只是很官方的回复,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另一外老师给我讲了一些对研究生的要求。大家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联系老师,个人感觉这个对是否被录取用处不是特别大。

回答2:

保研(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被保送者不经过笔试等初试一些程序,通过一个考评形式鉴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直接由学校保送读研究生。
教育部出台,要求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在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要求一般要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按教育部批准的基地班招生人数的50%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由学校统筹安排;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另外,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接收该校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该校推免生总数的65%,其中地处西部省份或军工、矿业、石油、地质、农林等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上述比例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75%。

回答3:

如果你没有目标院校,可以问问你学长学姐中保研的选的那些学校。

回答4:

211专业保研,在大一大二期间尽可能提高绩点,一方面绩点是保研的刚性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大三因准备保研带来的学习成绩压力。此外科研、论文、竞赛都是保研的加分项。大学四年最好制定明确的保研计划,以便合理安排时间。
保研前的准备是长期的,并非只有大三下学期。每个学校保研标准不同,我们学校分两种,一种是绩点保研,也就是看学习成绩;一种是科创保研。就看你自己怎么去选择了!

回答5: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1][2]
2016年06月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3][4]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5]
中文名
211工程
启动时间
1995年11月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实施目标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
高校数量
115所
快速
导航
项目概览建设管理高校名单建设成效社会影响
发展历程
筹备过程
1991年
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点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